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中國帝王的廟號準則里,「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所以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稱「祖」,比如太祖、高祖、世祖等;而後續皇帝的廟號稱「宗」,比如仁宗、孝宗、高宗等。
通常情況下,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卻有很多個「宗」,所以歷史上「祖」的知名度要遠遠高於「宗」,比如,世人皆知明太祖是朱元璋,卻鮮有人知明穆宗是朱載垕。
但是,在諸多「宗」中,有一個的知名度卻絲毫不遜色於「祖」,那就是「太宗」,比如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以及清太宗皇太極。
(漢太宗劉恆劇照)
漢太宗劉恆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文帝。
縱觀漢朝405年歷史29任皇帝,漢太宗劉恆雖然沒有漢高祖劉邦的開國立業之功,亦沒有漢武帝劉徹的開疆拓土之能,但不同於劉邦與劉徹的毀譽參半,劉恆在品行和能力上都近乎完美。
正是漢太宗劉恆把漢朝帶進了強盛與安定時期,他與其子漢景帝統治的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成就和歷史知名度更是空前絕後,遠超其父唐高祖李淵。
李世民是真正的文韜武略,在位期間,對外開疆拓土,對內發展經濟,開創了「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百年盛世的基礎。
李世民堪稱史上最牛帝王,他統治下的大唐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由於徹底征服了北方各少數民族,李世民還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天可汗」,如此殊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既沒有漢太宗劉恆的好口碑,又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成就,但歷史真實中的他,實則同樣不容小覷。
趙光義即位後,先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後親征太原,誅滅北漢,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對歷史進程有巨大影響。
(明太宗朱棣劇照)
明太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這絕非偶然,而是實力的體現。
朱棣在位期間,編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征蒙古,六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樂時期,第七次是在宣德年間),不但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版圖完整,還實現了萬國來朝。
朱棣統治大明王朝的22年里,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註:永樂大帝朱棣死後廟號為「太宗」,至於我們如今常說的「成祖」,是由一百多年後的嘉靖皇帝「硬改」的。)
(清太宗皇太極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雖然未能稱「祖」,但在某種意義上講,他才是大清王朝的真正締造者。因為,改國號為「大清」的是他,改民族為「滿洲」的也是他,並且,他才是第一個稱帝的清朝君主,之前的努爾哈赤只是稱「後金大汗」。
皇太極在位期間,重用漢將,實行滿漢一體,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奪取全國政權,只可惜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但不可否認,是皇太極為清朝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
回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隱約間似乎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自古盛世出太宗。
歷史的偶然背後往往隱藏著歷史的必然,以下,就來聊聊這一現象發生的歷史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一般情況下,廟號為太宗的都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比如,李世民、趙光義、皇太極皆是如此。而劉恆與朱棣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劉恆雖然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但他前面的漢惠帝劉盈以及少帝劉恭和劉弘,要麼歷史作用小,要麼在位時間短,劉恆才是劉邦之後真正有影響力的西漢第二代皇帝。同理,朱棣雖然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他前面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在位時間很短,不足以推動王朝命運,朱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朝第二代皇帝。
另外,除了兄終弟及的宋太宗趙光義,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極都是開國皇帝的兒子。身為「皇二代」,他們的父親乃是百年不遇的雄主,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他們自幼受言傳身教,基因強大、能力超群、開創盛世也是情理之中。
(明太宗朱棣畫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聲名顯赫的太宗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得位不易。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是典型的得位不正: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奪取皇位;趙光義燭影斧聲,弒兄篡位(存疑);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反篡位。
而漢太宗劉恆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繼位也經歷過一番波折:陳平、周勃剷除諸呂后,劉恆才偶然得到了繼承大統的機會;而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也有代善、多爾袞等多個汗位競爭對手。
「皇二代」的身份讓他們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位不易又讓他們懂得珍惜,必須通過奮鬥來證明自己。除此之外,「自古盛世出太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原因,那就是王朝發展規律。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
新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的責任是穩定局勢,制定大綱,到了第二代皇帝時,基本上都具備了以下優勢條件:人才濟濟、國泰民安、上下一心。
換句話說就是,「皇二代」們都趕上了好時候。彼時,困難期已經度過,人心尚未渙散,官場尚未腐敗,情緒正高漲,鬥志正是昂揚,皇帝身邊要人才有人才,要資源有資源,王朝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最佳時機。
綜合因素影響下,才有了寬厚平和的漢太宗劉恆,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了「貞觀之治」;有了橫掃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有了和平統一;有了勵精圖治的明太宗朱棣,有了「永樂盛世」;有了劍指中原的清太宗皇太極,有了問鼎天下。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資治通鑒》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自古盛世出太宗:為什麼王朝命運往往掌握在皇二代手中?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中國帝王的廟號準則里,「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所以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稱「祖」,比如太祖、高祖、世祖等;而後續皇帝的廟號稱「宗」,比如仁宗、孝宗、高宗等。
通常情況下,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卻有很多個「宗」,所以歷史上「祖」的知名度要遠遠高於「宗」,比如,世人皆知明太祖是朱元璋,卻鮮有人知明穆宗是朱載垕。
但是,在諸多「宗」中,有一個的知名度卻絲毫不遜色於「祖」,那就是「太宗」,比如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以及清太宗皇太極。
(漢太宗劉恆劇照)
漢太宗劉恆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文帝。
縱觀漢朝405年歷史29任皇帝,漢太宗劉恆雖然沒有漢高祖劉邦的開國立業之功,亦沒有漢武帝劉徹的開疆拓土之能,但不同於劉邦與劉徹的毀譽參半,劉恆在品行和能力上都近乎完美。
正是漢太宗劉恆把漢朝帶進了強盛與安定時期,他與其子漢景帝統治的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成就和歷史知名度更是空前絕後,遠超其父唐高祖李淵。
李世民是真正的文韜武略,在位期間,對外開疆拓土,對內發展經濟,開創了「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百年盛世的基礎。
李世民堪稱史上最牛帝王,他統治下的大唐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由於徹底征服了北方各少數民族,李世民還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天可汗」,如此殊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既沒有漢太宗劉恆的好口碑,又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成就,但歷史真實中的他,實則同樣不容小覷。
趙光義即位後,先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後親征太原,誅滅北漢,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對歷史進程有巨大影響。
(明太宗朱棣劇照)
明太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這絕非偶然,而是實力的體現。
朱棣在位期間,編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征蒙古,六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樂時期,第七次是在宣德年間),不但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版圖完整,還實現了萬國來朝。
朱棣統治大明王朝的22年里,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註:永樂大帝朱棣死後廟號為「太宗」,至於我們如今常說的「成祖」,是由一百多年後的嘉靖皇帝「硬改」的。)
(清太宗皇太極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雖然未能稱「祖」,但在某種意義上講,他才是大清王朝的真正締造者。因為,改國號為「大清」的是他,改民族為「滿洲」的也是他,並且,他才是第一個稱帝的清朝君主,之前的努爾哈赤只是稱「後金大汗」。
皇太極在位期間,重用漢將,實行滿漢一體,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奪取全國政權,只可惜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但不可否認,是皇太極為清朝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
回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隱約間似乎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自古盛世出太宗。
歷史的偶然背後往往隱藏著歷史的必然,以下,就來聊聊這一現象發生的歷史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一般情況下,廟號為太宗的都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比如,李世民、趙光義、皇太極皆是如此。而劉恆與朱棣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劉恆雖然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但他前面的漢惠帝劉盈以及少帝劉恭和劉弘,要麼歷史作用小,要麼在位時間短,劉恆才是劉邦之後真正有影響力的西漢第二代皇帝。同理,朱棣雖然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他前面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在位時間很短,不足以推動王朝命運,朱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朝第二代皇帝。
另外,除了兄終弟及的宋太宗趙光義,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極都是開國皇帝的兒子。身為「皇二代」,他們的父親乃是百年不遇的雄主,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他們自幼受言傳身教,基因強大、能力超群、開創盛世也是情理之中。
(明太宗朱棣畫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聲名顯赫的太宗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得位不易。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是典型的得位不正: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奪取皇位;趙光義燭影斧聲,弒兄篡位(存疑);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反篡位。
而漢太宗劉恆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繼位也經歷過一番波折:陳平、周勃剷除諸呂后,劉恆才偶然得到了繼承大統的機會;而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也有代善、多爾袞等多個汗位競爭對手。
「皇二代」的身份讓他們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位不易又讓他們懂得珍惜,必須通過奮鬥來證明自己。除此之外,「自古盛世出太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原因,那就是王朝發展規律。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
新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的責任是穩定局勢,制定大綱,到了第二代皇帝時,基本上都具備了以下優勢條件:人才濟濟、國泰民安、上下一心。
換句話說就是,「皇二代」們都趕上了好時候。彼時,困難期已經度過,人心尚未渙散,官場尚未腐敗,情緒正高漲,鬥志正是昂揚,皇帝身邊要人才有人才,要資源有資源,王朝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最佳時機。
綜合因素影響下,才有了寬厚平和的漢太宗劉恆,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了「貞觀之治」;有了橫掃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有了和平統一;有了勵精圖治的明太宗朱棣,有了「永樂盛世」;有了劍指中原的清太宗皇太極,有了問鼎天下。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資治通鑒》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