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到底要守住商朝多少秘密?
1923年12月25日,北京《晨報副刊》刊出了一篇《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的文章,首次將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引起了文史界巨烈的反響。這篇文章最初是清華大學陸懋德教授的演講稿,後被報刊轉載。
陸懋德認為,上古之時無紙無筆,多用刀作字於龜甲獸骨上,因此賦予甲骨文之名,並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敦煌藏經洞、流沙漢簡、明清內閣檔案並列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
甲骨文在清末被發現後,隨之而來的是眾多學者的研究,如寫《老殘遊記》的劉鶚、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知名學者,皆在其列。直到今天,三千多個甲骨文文字中,只有一千多個得到破譯。曾有報導說,能夠破譯一個甲骨文,國家會獎勵十萬元人民幣。 一方面,甲骨文作為迄今為止,最早發現的文字,關聯著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商朝歷史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未知的文字和豐厚的獎金讓它變得更加神秘,此外,甲骨文的發現也頗具傳奇色彩,這些因素都讓人們對甲骨文持續進行關注和討論。
那麼,甲骨文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大致有兩種主要的說法:
第一,公元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時任北京國子監祭酒,類似於現在官辦大學校長,長期為瘧疾所苦,偶然之下聽說龍骨熬成湯藥能夠治病,因此讓下人到北京達仁堂購買龍骨,意外發現龍骨上有從未見過的古文字,遂認定為殷商契刻文字。
王懿榮發現文字時,他的朋友,我們熟知的《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也在身邊,兩個人驚喜之餘,決定把市面上的龍骨都搜羅起來,一直到王懿榮殉清後,劉鶚已持有五千片龍骨,於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鐵雲藏龜》(鐵雲是劉鶚的字)便由此問世。
但這個故事缺留下了疑點。
首先,達仁堂是天津的中藥店,並不在北京;其次,中藥店有搗碎藥材的習慣,按說是不可能看到上面有文字的,而這個故事也不知道是誰開始流傳的,難有根據,因此這個發現的過程很是讓人疑惑。
第二,公元1898年古董商范壽軒來到天津,拜訪了金石愛好者王襄,提到身邊有一批甲骨,似是刻有上古文字,這讓王襄與在場好友驚喜異常,便用僅剩不多的銀兩購買些許甲骨。根據王襄的回憶,這時的甲骨,是清人剃髮後用來止血的,但是有人發現了上面有文字,吸引了古董商的注意並販售。
隔年,范壽軒將王襄購買的甲骨運送過來,並告訴王襄,他也把甲骨賣給了王懿榮。後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收集,王襄也對甲骨文進行考釋,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類纂》便由此問世。 這個故事出自王襄的回憶錄,可信度較高,但若按這個說法,甲骨發現的時間恐怕在1898年,首先發現的人也應當是范壽軒與挖掘者,與第一個故事差距甚大。
雖然甲骨的發現過程沒有定論,但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具有大量象形文字,其中記載的內容與用語,都和周代以前的文章及商代習慣相吻合,屬於殷商契刻文字。而這種刻在龜甲獸殼的文字,都是作為占卜用途,因此甲骨文又稱為「貞卜文字」,記載的內容則通稱為「卜辭」。根據《史記》等史書的記載,商代是「巫史文化」,也就是注重占卜和歷史,甲骨文的內容其實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我們熟知的《周易》,其實就是從占卜文化發展而來的。
商代運用甲骨,主要是君王出於自己的一些目的,想要了解未知的事。比如商王曾經要召雀侯出征亘方,他希望能夠一舉攻克這個方國,於是讓巫師進行占卜,斷定吉凶。此外,當時也流傳著羌人不耐閹割的傳聞,因此商王也詢問過「羌人被閹割是否會死」這個問題。
然而,我們現在見到的甲骨文,不一定記有占卜問題及吉凶的判斷結果,這是因為卜辭分為前辭(敘事內容)、命辭(占卜問題)、占辭(占卜結果)、驗辭(應驗與否),而現存最多的是前辭與命辭,因此現在的甲骨,有很多僅存記事的內容,沒有留下任何占卜的問題與結果,比如甲骨上對武丁之妻婦好的記載,就屬於這個例子。
既然從甲骨發現以來,便不乏有研究的學者,也有相應的作品出現,為什麼還需要「重金懸賞」,掀起甲骨文破釋的狂潮呢?
第一,雖然有眾多學者的努力,仍有許多甲骨文字並未破釋,至今大約破釋了一千字,還有大半努力的空間。比如劉鶚只認出了40餘字,學者孫詒讓只比劉鶚多了一點,認出了185個字。自古以來,破釋最多的羅振玉總共釋讀571字,卻只佔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
第二,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破譯維度,解釋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例如「王」字有被認為是斧頭、高帽、王端坐的樣子等形象;「吉」字則有被認為是「沒有戰爭,箭矢都收於地下的樣子,故為吉祥」或是「青銅器鑄造過程中,金屬並無外溢的樣子,象徵完美」等,很難有一個定論。
第三,甲骨文的內容可以補足歷史空白,或是推翻文獻記載,因此格外受到重視。像王國維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與《史記‧殷本紀》作對比,考證歷史的可信度。雖然他今生破釋的字並不多,但他考察先公先王之名,確定了商朝屬於一段信史,也證明了史記有八成的正確性,貢獻極為龐大。
王國維
文字的出現,一般代表著一個民族脫離原始社會,走向國家形態的開始。因此,不論是法國人商博良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還是英國的羅林森破譯亞述楔形文字,他們都是為了尋找人類文明的早期起源。
這其中的原因,就像我們在《被喚醒的人類祖先》一文種說到的歷史規律:自人類誕生以來,在潛意識中就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尋根心理,而自信心的來源,恰恰是建立在人類對自我起源的了解之上。
這也是為什麼破譯古文字,在全世界的歷史學界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名人評價:
「三千年而泄一秘」——甲骨學者羅振玉。
它到底要守住商朝多少秘密?甲骨文:失語的上古辛秘
它到底要守住商朝多少秘密?
1923年12月25日,北京《晨報副刊》刊出了一篇《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的文章,首次將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引起了文史界巨烈的反響。這篇文章最初是清華大學陸懋德教授的演講稿,後被報刊轉載。
陸懋德認為,上古之時無紙無筆,多用刀作字於龜甲獸骨上,因此賦予甲骨文之名,並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敦煌藏經洞、流沙漢簡、明清內閣檔案並列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
甲骨文在清末被發現後,隨之而來的是眾多學者的研究,如寫《老殘遊記》的劉鶚、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知名學者,皆在其列。直到今天,三千多個甲骨文文字中,只有一千多個得到破譯。曾有報導說,能夠破譯一個甲骨文,國家會獎勵十萬元人民幣。 一方面,甲骨文作為迄今為止,最早發現的文字,關聯著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商朝歷史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未知的文字和豐厚的獎金讓它變得更加神秘,此外,甲骨文的發現也頗具傳奇色彩,這些因素都讓人們對甲骨文持續進行關注和討論。
那麼,甲骨文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大致有兩種主要的說法:
第一,公元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時任北京國子監祭酒,類似於現在官辦大學校長,長期為瘧疾所苦,偶然之下聽說龍骨熬成湯藥能夠治病,因此讓下人到北京達仁堂購買龍骨,意外發現龍骨上有從未見過的古文字,遂認定為殷商契刻文字。
王懿榮發現文字時,他的朋友,我們熟知的《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也在身邊,兩個人驚喜之餘,決定把市面上的龍骨都搜羅起來,一直到王懿榮殉清後,劉鶚已持有五千片龍骨,於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鐵雲藏龜》(鐵雲是劉鶚的字)便由此問世。
但這個故事缺留下了疑點。
首先,達仁堂是天津的中藥店,並不在北京;其次,中藥店有搗碎藥材的習慣,按說是不可能看到上面有文字的,而這個故事也不知道是誰開始流傳的,難有根據,因此這個發現的過程很是讓人疑惑。
第二,公元1898年古董商范壽軒來到天津,拜訪了金石愛好者王襄,提到身邊有一批甲骨,似是刻有上古文字,這讓王襄與在場好友驚喜異常,便用僅剩不多的銀兩購買些許甲骨。根據王襄的回憶,這時的甲骨,是清人剃髮後用來止血的,但是有人發現了上面有文字,吸引了古董商的注意並販售。
隔年,范壽軒將王襄購買的甲骨運送過來,並告訴王襄,他也把甲骨賣給了王懿榮。後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收集,王襄也對甲骨文進行考釋,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類纂》便由此問世。 這個故事出自王襄的回憶錄,可信度較高,但若按這個說法,甲骨發現的時間恐怕在1898年,首先發現的人也應當是范壽軒與挖掘者,與第一個故事差距甚大。
雖然甲骨的發現過程沒有定論,但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具有大量象形文字,其中記載的內容與用語,都和周代以前的文章及商代習慣相吻合,屬於殷商契刻文字。而這種刻在龜甲獸殼的文字,都是作為占卜用途,因此甲骨文又稱為「貞卜文字」,記載的內容則通稱為「卜辭」。根據《史記》等史書的記載,商代是「巫史文化」,也就是注重占卜和歷史,甲骨文的內容其實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我們熟知的《周易》,其實就是從占卜文化發展而來的。
商代運用甲骨,主要是君王出於自己的一些目的,想要了解未知的事。比如商王曾經要召雀侯出征亘方,他希望能夠一舉攻克這個方國,於是讓巫師進行占卜,斷定吉凶。此外,當時也流傳著羌人不耐閹割的傳聞,因此商王也詢問過「羌人被閹割是否會死」這個問題。
然而,我們現在見到的甲骨文,不一定記有占卜問題及吉凶的判斷結果,這是因為卜辭分為前辭(敘事內容)、命辭(占卜問題)、占辭(占卜結果)、驗辭(應驗與否),而現存最多的是前辭與命辭,因此現在的甲骨,有很多僅存記事的內容,沒有留下任何占卜的問題與結果,比如甲骨上對武丁之妻婦好的記載,就屬於這個例子。
既然從甲骨發現以來,便不乏有研究的學者,也有相應的作品出現,為什麼還需要「重金懸賞」,掀起甲骨文破釋的狂潮呢?
第一,雖然有眾多學者的努力,仍有許多甲骨文字並未破釋,至今大約破釋了一千字,還有大半努力的空間。比如劉鶚只認出了40餘字,學者孫詒讓只比劉鶚多了一點,認出了185個字。自古以來,破釋最多的羅振玉總共釋讀571字,卻只佔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
第二,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破譯維度,解釋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例如「王」字有被認為是斧頭、高帽、王端坐的樣子等形象;「吉」字則有被認為是「沒有戰爭,箭矢都收於地下的樣子,故為吉祥」或是「青銅器鑄造過程中,金屬並無外溢的樣子,象徵完美」等,很難有一個定論。
第三,甲骨文的內容可以補足歷史空白,或是推翻文獻記載,因此格外受到重視。像王國維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與《史記‧殷本紀》作對比,考證歷史的可信度。雖然他今生破釋的字並不多,但他考察先公先王之名,確定了商朝屬於一段信史,也證明了史記有八成的正確性,貢獻極為龐大。
王國維
文字的出現,一般代表著一個民族脫離原始社會,走向國家形態的開始。因此,不論是法國人商博良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還是英國的羅林森破譯亞述楔形文字,他們都是為了尋找人類文明的早期起源。
這其中的原因,就像我們在《被喚醒的人類祖先》一文種說到的歷史規律:自人類誕生以來,在潛意識中就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尋根心理,而自信心的來源,恰恰是建立在人類對自我起源的了解之上。
這也是為什麼破譯古文字,在全世界的歷史學界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名人評價:
「三千年而泄一秘」——甲骨學者羅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