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路)家學寶主筆團 | 戀小暖
1
今年有一位爸爸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孩子的暑期賬單,一個暑假就高達8萬元的消費。(圖片來自網路)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一暑假很難賺到這八萬塊錢,可是孩子們哪裡知道自己的一句「喜歡」是有多貴,三分鐘熱度一過,要麼是不願意再去了,要麼是在上課的時候渾水摸魚,說放棄就放棄,只留下一群抓狂的家長。
不止一次的有家長問我,孩子的興趣總是很廣泛,但是幾乎每個都是虎頭蛇尾,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我們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是否能夠堅持去做一件事,來自於內驅力和外驅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驅力雖然也能夠驅動孩子進步,但難以持久,真正對孩子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內驅力。
那麼,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呢?
美國兩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在這套理論中,他們總結出,要想讓孩子持續有動機的做一件事,就必須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1 自主感:是否發自內心,以及能夠自我決策不受他人影響。
2 勝任感:是否有能力達到,以及可能達到的效果。
3 需要感:是否有被人需要的感覺。(圖片來自網路)2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資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做那,你只要教會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面對學習也是如此,只要孩子們內心渴望學習,他們才能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所以,在孩子課外班的選擇上,我們要切記不可盲目跟風,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傾聽他們的聲音,讓孩子自己來做選擇。
只是,在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時,我們要學會判斷孩子是真的喜歡,還是只是圖一時新鮮,或者只是因為班裡同學都去這個興趣班,他才想要去的。
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溝通、多觀察。
在孩子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相關知識,了解一下孩子是否真的感興趣,還可以跟他約法三章,不退縮不逃避不放棄。這樣不僅可以給孩子學習帶來動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規則意識。
不僅在孩子說自己喜歡的時候,我們要保持冷靜,當孩子說放棄的時候,我們也要去了解他放棄的真實原因。
暑假的時候,朋友的女兒玥玥也在學習鋼琴,剛開始的時候,玥玥還很有興趣,很認真地跟著老師學習。
可惜半個月後,玥玥就哭著鬧著不願意學了,玥玥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明明之前吵著鬧著要學鋼琴,家裡給她花大價錢買了鋼琴,請了老師,可是這說不學就不學了。(圖片來自網路)
玥玥媽媽跟我抱怨女兒三分鐘熱度,我說那你有沒有去了解一下玥玥不願意學的原因呢?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還是最近學的曲目太難了,或者是老師太嚴厲,玥玥難以接受。
這麼一溝通,還真的不是玥玥三分鐘熱度,是最近學習的曲目太難,玥玥的挫敗感很強,再加上老師比較嚴厲,就讓玥玥對鋼琴課越來越抵觸。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喜歡了,而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因素,讓他們產生厭學、恐懼、逃避等消極想法。
當孩子出現了畏難情緒後,這就到了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感」的最佳時機。
3
所謂「勝任感」,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完成,獲得勝任感的方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棒,覺得自己可以做到;
另一種是從外部獲取,多依靠的是別人的誇獎和稱讚。
對於家長說,培養孩子的「勝任感」,不僅是要鼓勵、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時候,在孩子考試沒考好,或者某件事沒有做好的時候,一些父母總會這樣抱怨孩子:
「你再這樣,以後就別回家了。」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腦子呢?別人都能做好的事,為什麼你做不到?」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到:小孩總是會相信父母說的與自己相關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這種抱怨,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真的覺得自己不行,凡事都喜歡打退堂鼓。(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即便是要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別忘了鼓勵孩子的進步,比如我們可以把上面的話換成:
「雖然你這次沒有達到目標,但已經比上次進步了很多,按照這個速度,寶貝一定可以趕超別人的。」
「別的孩子是很優秀,但是你也有他們沒有的優點啊,你這麼懂事,真讓爸爸媽媽驕傲。」
……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才是孩子克服困難的最大動力。
除了鼓勵,我們也要教會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通過自己的進步,從內部來獲得勝任感。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學會放手,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但不可以包攬一切,讓自己成為引導者,讓孩子成為實施者。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摘取果實時,遠比我們直接果實放到他面前,他要高興得多,也更有勝任感。
當孩子擁有了自主性和勝任感之後,很多家長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但其實,還有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需要感」。
4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
成長教育家蘭海老師也曾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
很多中途放棄的孩子看似是失去了興趣,實則是因為他們在活動中感覺自己不被接納。
當人感覺自己不被接納,不被需要後,不僅是孩子,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不想再將這件事進行下去。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學習很努力的孩子在高考時發揮失常,感到非常沮喪和難過。
但她的母親卻雲淡風輕地說:
「你看她有什麼好難過的,自己明明是在假裝努力,現在還表現得像發揮失常了一樣,寒假起來那麼晚,怎麼可能考上好大學……」
一個孩子三年的努力,或者說12年的努力,就這樣輕飄飄地被父母否定。
在孩子最無助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赤裸裸的諷刺,這如何再讓孩子去信任父母,有什麼動力去再去堅持一年的復讀?
最親的人帶來的傷害,永遠是最痛的。
可能我們沒有像故事中的家長那樣,赤裸裸地諷刺孩子,但在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上,我們真的給予了孩子想要的「需要感」嗎?
孩子在練琴的時候,你是真誠地讚美他,鼓勵他,還是在旁邊玩手機打瞌睡?
有沒有給孩子一個需要他獨自承擔的任務,讓他也感覺自己被需要?
渴望「被需要」,就像每個人渴望自己被愛一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
多去肯定孩子的成就,只有他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他才會願意去做。(圖片來自網路)
綜上所述,想要孩子在做某件事時堅持下去,只談興趣並不好使,可以說,興趣只是孩子的一塊敲門磚,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要滿足孩子心中的自主感、勝任感以及需要感,以獲得最強的內驅力。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孩子,你的喜歡很貴,我得買單消費,講真可別浪費
◆◆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
(圖片來自網路)
家學寶主筆團 | 戀小暖
1
今年有一位爸爸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孩子的暑期賬單,一個暑假就高達8萬元的消費。
(圖片來自網路)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一暑假很難賺到這八萬塊錢,可是孩子們哪裡知道自己的一句「喜歡」是有多貴,三分鐘熱度一過,要麼是不願意再去了,要麼是在上課的時候渾水摸魚,說放棄就放棄,只留下一群抓狂的家長。
不止一次的有家長問我,孩子的興趣總是很廣泛,但是幾乎每個都是虎頭蛇尾,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我們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是否能夠堅持去做一件事,來自於內驅力和外驅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驅力雖然也能夠驅動孩子進步,但難以持久,真正對孩子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內驅力。
那麼,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呢?
美國兩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在這套理論中,他們總結出,要想讓孩子持續有動機的做一件事,就必須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1 自主感:是否發自內心,以及能夠自我決策不受他人影響。
2 勝任感:是否有能力達到,以及可能達到的效果。
3 需要感:是否有被人需要的感覺。
(圖片來自網路)
2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資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做那,你只要教會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面對學習也是如此,只要孩子們內心渴望學習,他們才能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所以,在孩子課外班的選擇上,我們要切記不可盲目跟風,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傾聽他們的聲音,讓孩子自己來做選擇。
只是,在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時,我們要學會判斷孩子是真的喜歡,還是只是圖一時新鮮,或者只是因為班裡同學都去這個興趣班,他才想要去的。
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溝通、多觀察。
在孩子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相關知識,了解一下孩子是否真的感興趣,還可以跟他約法三章,不退縮不逃避不放棄。這樣不僅可以給孩子學習帶來動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規則意識。
不僅在孩子說自己喜歡的時候,我們要保持冷靜,當孩子說放棄的時候,我們也要去了解他放棄的真實原因。
暑假的時候,朋友的女兒玥玥也在學習鋼琴,剛開始的時候,玥玥還很有興趣,很認真地跟著老師學習。
可惜半個月後,玥玥就哭著鬧著不願意學了,玥玥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明明之前吵著鬧著要學鋼琴,家裡給她花大價錢買了鋼琴,請了老師,可是這說不學就不學了。
(圖片來自網路)
玥玥媽媽跟我抱怨女兒三分鐘熱度,我說那你有沒有去了解一下玥玥不願意學的原因呢?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還是最近學的曲目太難了,或者是老師太嚴厲,玥玥難以接受。
這麼一溝通,還真的不是玥玥三分鐘熱度,是最近學習的曲目太難,玥玥的挫敗感很強,再加上老師比較嚴厲,就讓玥玥對鋼琴課越來越抵觸。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喜歡了,而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因素,讓他們產生厭學、恐懼、逃避等消極想法。
當孩子出現了畏難情緒後,這就到了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感」的最佳時機。
3
所謂「勝任感」,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完成,獲得勝任感的方式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棒,覺得自己可以做到;
另一種是從外部獲取,多依靠的是別人的誇獎和稱讚。
對於家長說,培養孩子的「勝任感」,不僅是要鼓勵、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時候,在孩子考試沒考好,或者某件事沒有做好的時候,一些父母總會這樣抱怨孩子:
「你再這樣,以後就別回家了。」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腦子呢?別人都能做好的事,為什麼你做不到?」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到:小孩總是會相信父母說的與自己相關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這種抱怨,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真的覺得自己不行,凡事都喜歡打退堂鼓。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即便是要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別忘了鼓勵孩子的進步,比如我們可以把上面的話換成:
「雖然你這次沒有達到目標,但已經比上次進步了很多,按照這個速度,寶貝一定可以趕超別人的。」
「別的孩子是很優秀,但是你也有他們沒有的優點啊,你這麼懂事,真讓爸爸媽媽驕傲。」
……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才是孩子克服困難的最大動力。
除了鼓勵,我們也要教會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通過自己的進步,從內部來獲得勝任感。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學會放手,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但不可以包攬一切,讓自己成為引導者,讓孩子成為實施者。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摘取果實時,遠比我們直接果實放到他面前,他要高興得多,也更有勝任感。
當孩子擁有了自主性和勝任感之後,很多家長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但其實,還有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需要感」。
4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
成長教育家蘭海老師也曾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
很多中途放棄的孩子看似是失去了興趣,實則是因為他們在活動中感覺自己不被接納。
當人感覺自己不被接納,不被需要後,不僅是孩子,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不想再將這件事進行下去。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學習很努力的孩子在高考時發揮失常,感到非常沮喪和難過。
但她的母親卻雲淡風輕地說:
「你看她有什麼好難過的,自己明明是在假裝努力,現在還表現得像發揮失常了一樣,寒假起來那麼晚,怎麼可能考上好大學……」
一個孩子三年的努力,或者說12年的努力,就這樣輕飄飄地被父母否定。
在孩子最無助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赤裸裸的諷刺,這如何再讓孩子去信任父母,有什麼動力去再去堅持一年的復讀?
最親的人帶來的傷害,永遠是最痛的。
可能我們沒有像故事中的家長那樣,赤裸裸地諷刺孩子,但在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上,我們真的給予了孩子想要的「需要感」嗎?
孩子在練琴的時候,你是真誠地讚美他,鼓勵他,還是在旁邊玩手機打瞌睡?
有沒有給孩子一個需要他獨自承擔的任務,讓他也感覺自己被需要?
……
渴望「被需要」,就像每個人渴望自己被愛一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
多去肯定孩子的成就,只有他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他才會願意去做。
(圖片來自網路)
綜上所述,想要孩子在做某件事時堅持下去,只談興趣並不好使,可以說,興趣只是孩子的一塊敲門磚,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要滿足孩子心中的自主感、勝任感以及需要感,以獲得最強的內驅力。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