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簡史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人類是大自然中最高級、最聰明的高等動物。即使是這樣,在人類生命的早期確實最脆弱的、也是最笨的。情感發展作為人類早期的心理現象與人類的特性有關,人類是高等動物,人類是大自然界中最高級的,最聰明的。但是即便是這樣,人類在生命的早期卻是最為脆弱的,最笨的。
心理學家曾經將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大猩猩放到一起撫養,將兩種生命體放到相同的背景下想進一步了解動物和人兩者的區別。結果發現在相同撫養人,相同的吃穿住行的條件下,一歲之內大猩猩比人類要聰明,嬰兒期的大猩猩會對撫養人做出明顯地反應,比如快樂,生氣等情感反應。反觀嬰兒期的人類,卻什麼反應都沒有,一開始除了吃飯和睡眠,半歲之後有些反應但孩子的表現卻不是自主的,是依據外界環境與接觸的人進行的被動反應。
撫養一年之後,發現人類的發展日新月異,而猩猩的發展幾乎沒什麼變化了。也就是說人類在一歲的時候反應相當少,表現的相當無能和無助,嬰兒的無能和無助最明顯的外在特點就是哭。圖片源自網路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至少有7個月到8、9個月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他人來完成。這種倚靠就意味著,孩子痛苦的解除需要撫養人來完成,當撫養人一出現,孩子就可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比如當撫養人出現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吃飯了,孩子就可換著姿勢舒適的躺著,孩子下半身由於大小便造成的不適感就會消失。這個過程就意味著,嬰兒所有需要的滿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快樂都與撫養的出現息息相關。
因此,日復一日,嬰兒的快樂體驗、快樂過程中的注視以及耳邊聽到撫養人的聲音,孩子就開始將撫養人印刻在大腦中,半歲之後,孩子就開始認人。這個時候的嬰兒開始挑人了,當撫養人出現孩子就會感到很快樂。
這個時候一般撫養人(媽媽)由於工作原因要去上班,孩子需要一個撫養人,假如孩子在6、7個月之前沒見過奶奶,當孩子由媽媽轉換成奶奶進行餵養的時候,孩子最初的表現就是抗拒。
抗拒意味著什麼呢?當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就會出現用嘴向外抵奶嘴,不喝奶;當孩子困的時候,如果抱著孩子搖晃,孩子就不睡覺。孩子的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不對,撫養人的相貌、聲音、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孩子就開始哭鬧,直到筋疲力盡才會睡著。
這種認人現象就是人類最早的心理現象——情感。情感的出現,對於人類初期的發展十分重要,這種情感就是依戀。圖片源自網路
人與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中建立情感。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個體生命的起源,並不是個體自己的。從生命孕育之初到發展之初,人類是不能自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依靠外力的投入。因此,一個人只要活下來,就意味著我們都在欠債。情感是諸多心理發展的基礎,有了情感的發展才會有其他的發展。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獲得什麼?
第一個就是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即父母要相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孩子發展的早期,不是靠嚇唬。比如要嚇唬一個兩歲的孩子,這種方法的沒用的,嚇唬後孩子就會哭,這個時候對於父母來說就很無奈也沒脾氣。
什麼樣的孩子會聽話呢?必須是撫養人。
溥儀在自傳中《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自己生活早起,被周圍人寵愛著,到他11歲的時候,責打太監已成為家常便飯,說自己那個時候冷酷無情,慣發威風的性格開始形成了。勸也勸不過來。每逢他發脾氣的時候太監就會遭殃,每逢他高興的時候就會那太監取樂太監一樣倒霉。
他的童年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嗜好,最大的樂趣就是惡作劇。在他8、9歲的時候為了試探太監是不是真的順從天子,就讓一個太監吃地上的髒東西,結果太監順從的吃了地上的髒東西。還有一次拿氣筒對著一個老太監噴水,老太監不敢動,結果老太監差點被冷水激死過去,最後還是救國活過來。他說周圍的人們都是逢迎和百依百順的樣子,就養成了他虐待別人去了的惡習。即使他的老師與他講解仁術之道,即使用過去聖明君主的實例勸導他,對他來說都沒用。
唯一可以阻止他惡性行為的人是他的乳母,乳母一個字不實,也不知道那些聖明道理,但是乳母對他說的話他都不好違拗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溥儀在內心深處對這個乳母的依戀,這就是心理的資本。圖片源自網路
因此,給各位準媽媽一個建議,在孩子剛出生的出生年,再苦再累都要自己撫養孩子,如果需要奶奶或者姥姥來帶孩子,一定要在孩子成長到一歲半以後。如果一歲半之前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作為家長的你就喪失了對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
如果孩子是奶奶帶大的,等孩子長大上學,當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回家第一個找尋哭訴的對象就是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那麼孩子就會在心裡恨自己的媽媽,反而向著奶奶。也就是說,作為媽媽懷胎十月不如剛出生頭一年的親自撫養。
孩子早年與母親的相貌聲音形成了一個快樂連接關係,那麼,當孩子長大之後不管怎麼頑皮,都會給母親留一個空間,對母親的信任以及依戀。
情感發展對兒童教育的影響(二)
從人類簡史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人類是大自然中最高級、最聰明的高等動物。即使是這樣,在人類生命的早期確實最脆弱的、也是最笨的。
情感發展作為人類早期的心理現象與人類的特性有關,人類是高等動物,人類是大自然界中最高級的,最聰明的。但是即便是這樣,人類在生命的早期卻是最為脆弱的,最笨的。
心理學家曾經將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大猩猩放到一起撫養,將兩種生命體放到相同的背景下想進一步了解動物和人兩者的區別。結果發現在相同撫養人,相同的吃穿住行的條件下,一歲之內大猩猩比人類要聰明,嬰兒期的大猩猩會對撫養人做出明顯地反應,比如快樂,生氣等情感反應。反觀嬰兒期的人類,卻什麼反應都沒有,一開始除了吃飯和睡眠,半歲之後有些反應但孩子的表現卻不是自主的,是依據外界環境與接觸的人進行的被動反應。
撫養一年之後,發現人類的發展日新月異,而猩猩的發展幾乎沒什麼變化了。也就是說人類在一歲的時候反應相當少,表現的相當無能和無助,嬰兒的無能和無助最明顯的外在特點就是哭。
圖片源自網路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至少有7個月到8、9個月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他人來完成。這種倚靠就意味著,孩子痛苦的解除需要撫養人來完成,當撫養人一出現,孩子就可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比如當撫養人出現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吃飯了,孩子就可換著姿勢舒適的躺著,孩子下半身由於大小便造成的不適感就會消失。這個過程就意味著,嬰兒所有需要的滿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快樂都與撫養的出現息息相關。
因此,日復一日,嬰兒的快樂體驗、快樂過程中的注視以及耳邊聽到撫養人的聲音,孩子就開始將撫養人印刻在大腦中,半歲之後,孩子就開始認人。這個時候的嬰兒開始挑人了,當撫養人出現孩子就會感到很快樂。
這個時候一般撫養人(媽媽)由於工作原因要去上班,孩子需要一個撫養人,假如孩子在6、7個月之前沒見過奶奶,當孩子由媽媽轉換成奶奶進行餵養的時候,孩子最初的表現就是抗拒。
抗拒意味著什麼呢?當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就會出現用嘴向外抵奶嘴,不喝奶;當孩子困的時候,如果抱著孩子搖晃,孩子就不睡覺。孩子的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不對,撫養人的相貌、聲音、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孩子就開始哭鬧,直到筋疲力盡才會睡著。
這種認人現象就是人類最早的心理現象——情感。情感的出現,對於人類初期的發展十分重要,這種情感就是依戀。
圖片源自網路
人與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中建立情感。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個體生命的起源,並不是個體自己的。從生命孕育之初到發展之初,人類是不能自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依靠外力的投入。因此,一個人只要活下來,就意味著我們都在欠債。情感是諸多心理發展的基礎,有了情感的發展才會有其他的發展。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獲得什麼?
第一個就是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即父母要相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孩子發展的早期,不是靠嚇唬。比如要嚇唬一個兩歲的孩子,這種方法的沒用的,嚇唬後孩子就會哭,這個時候對於父母來說就很無奈也沒脾氣。
什麼樣的孩子會聽話呢?必須是撫養人。
溥儀在自傳中《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自己生活早起,被周圍人寵愛著,到他11歲的時候,責打太監已成為家常便飯,說自己那個時候冷酷無情,慣發威風的性格開始形成了。勸也勸不過來。每逢他發脾氣的時候太監就會遭殃,每逢他高興的時候就會那太監取樂太監一樣倒霉。
他的童年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嗜好,最大的樂趣就是惡作劇。在他8、9歲的時候為了試探太監是不是真的順從天子,就讓一個太監吃地上的髒東西,結果太監順從的吃了地上的髒東西。還有一次拿氣筒對著一個老太監噴水,老太監不敢動,結果老太監差點被冷水激死過去,最後還是救國活過來。他說周圍的人們都是逢迎和百依百順的樣子,就養成了他虐待別人去了的惡習。即使他的老師與他講解仁術之道,即使用過去聖明君主的實例勸導他,對他來說都沒用。
唯一可以阻止他惡性行為的人是他的乳母,乳母一個字不實,也不知道那些聖明道理,但是乳母對他說的話他都不好違拗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溥儀在內心深處對這個乳母的依戀,這就是心理的資本。
圖片源自網路
因此,給各位準媽媽一個建議,在孩子剛出生的出生年,再苦再累都要自己撫養孩子,如果需要奶奶或者姥姥來帶孩子,一定要在孩子成長到一歲半以後。如果一歲半之前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作為家長的你就喪失了對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
如果孩子是奶奶帶大的,等孩子長大上學,當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回家第一個找尋哭訴的對象就是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那麼孩子就會在心裡恨自己的媽媽,反而向著奶奶。也就是說,作為媽媽懷胎十月不如剛出生頭一年的親自撫養。
孩子早年與母親的相貌聲音形成了一個快樂連接關係,那麼,當孩子長大之後不管怎麼頑皮,都會給母親留一個空間,對母親的信任以及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