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清史」關於清代歷史研究的一些學術觀點在西方及中國學術界頗有影響,引發較多的爭議和關注。「新清史」通過強調清朝的「內亞性」、「滿洲性」特點,主張清朝是「滿洲帝國」,中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其這一論調稱為「清朝非中國論」。試圖「解構的是費正清先生最早倡導的以『朝貢體系』為主線的正統中國史觀」。「新清史」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
而乾隆爺諭令編繪的《皇清職貢圖》正好是一部關於「朝貢」的清代官修巨著,它描繪邊疆各族、清廷藩屬以及外邦官員和百姓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相貌服飾,等等。乾隆皇帝作其御題詩為序,並為各卷題寫卷名,甚至親自為新歸附的少數民族撰寫圖說,使得此畫捲成為了當時國家觀和民族觀的具象表現。因此通過對《皇清職貢圖》中敘述與外國、藩屬、邊疆各族關係的圖像,文字及內涵進行深層次解讀,便可從中得知曉乾隆皇帝和清廷重臣們對自己國家屬性的看法,即他們自己是否認為清朝是屬於中國的王朝。一、《皇清職貢圖》繪錄地區和對象的選擇反映了多民族帝國意識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軍機大臣傅恆等人將全國各地報送而來的職貢圖底圖彙編成兩函十二冊,其編排方式為「將朝鮮等外藩諸國列為首冊,其餘番蠻各以省分次序」。將海外國家及周邊藩屬國人物畫像編為一冊,國內邊疆各「番蠻」則按行政區劃編排成冊。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皇清職貢圖》彩繪畫卷正本完成,當中繪錄了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含台灣)、廣東(含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甘肅,以及新疆、西藏、黑龍江等十二個行政區,也就是當時所說的「番蠻」、「苗夷」地區。而清王朝的核心地區:直隸、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以及今遼寧、吉林、內外蒙古地區沒有繪錄入冊。從《皇清職貢圖》選擇繪錄的「番蠻」、「苗夷」對象看,清朝統治者要展現的是滿、蒙、漢三族統治集團以外的邊疆各族形象。因此圖卷中並沒有繪製內地及東北、蒙古地區的漢人、滿洲人、蒙古人。乾隆皇帝的《皇清職貢圖·御題詩》也表達了中原地區為政治中心,萬方來朝的中華帝國意識
這一編排體例所表達的正是清朝統治者是以傳統的中原地區為政治中心,以漢、滿、蒙地區為核心的中華帝國意識和漢、滿、蒙為政治基礎的多民族政權。「清政府是以滿洲貴族為主,聯合漢族上層人士和蒙古貴族而組成的,這與明朝政府顯然不同,從而決定了它關於民族問題的方針、政策,具有新的特點。」這種意識來源和政權結構的形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建國初期的皇太極時代。
·1636年,皇太極稱帝,多爾袞、巴達禮、孔有德分別代表滿、蒙、漢三族給皇太極上尊號,這是皇太極登極儀式中的重要環節,象徵著清王朝立國初期的政治基礎是滿、蒙、漢三族;
·1644年,清廷入關之後,在行政管理上因俗而治,將邊疆各族納入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體系之中。二、《皇清職貢圖》敘述中外關係時自稱中國《皇清職貢圖》繪有30餘個與清朝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的人物圖像,並撰有滿漢兩種圖說。在圖說介紹中清政府是以中國的一個王朝身份來闡述,各國的分布地區、歷史源流及其與清朝的關係。
1、義大利、法國、俄羅斯
《皇清職貢圖》介紹義大利、法國、俄羅斯時,是以中國的一個王朝身份來敘述雙方的關係。
·「萬曆中,西洋人利瑪竇航海來中國,自稱意大里亞國人,本朝康熙六年通朝貢」;
·「法蘭西一曰弗郎西,即明之佛郎機也,自古不通中國」;
·「鄂羅斯地在極北……有明三百年未通中國,本朝康熙十五年入貢,二十八年,遣內大臣索額圖等與其使臣費要多羅等定以格爾必齊河為界。」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鄂羅斯夷官》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於俄羅斯人圖說,圖說主要內容是自:1676年起俄羅斯開始與清王朝交往,到了1689年,兩國正式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邊界。條約使用拉丁文、俄文、滿文3種文字書寫。在《尼布楚條約》的三種文字文本中,清朝均以中國的身份與俄羅斯確定邊界、邊民歸屬,拉丁文本中用「Sinarum」(中國人的東西)、「Sinicum」(中國的)、「Sinici」(中國人);俄文文本用「китайского」(中國的);滿文文本用「dulimbai gurun」(中國,系滿文拉丁轉寫)。《尼布楚條約》的俄,滿,拉丁文本
此外,關於清朝代表索額圖的頭銜和身份在滿文文本中被表述為「中國皇帝派遣的勘界欽差大臣」,兩國邊民則稱為「中國人」、「俄羅斯人」。條約中用「中國」一詞表示國家的身份,代表國家主權,體現了清統治者的中國意識。
條約簽訂後,清王朝在兩國分界線處立界碑,條約內容用滿、漢、蒙、俄四種文字刻於界碑之上。界碑第一條、第二條描述清朝與俄羅斯的分界線時,清王朝均用「中國」作為國名,反映了清王朝是以中國自稱。由此說明,至少從康熙皇帝開始,「中國」與「大清」兩詞是畫等號的國家名稱。
2、圖說中的朝鮮
歷史上朝鮮與中國關係十分密切,以至於《皇清職貢圖》繪製的第一幅外國人物圖像,就是朝鮮國人,圖說記錄了明朝初年,高麗國將領李成桂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舊朝,遣使赴明朝請求承認其合法性,希望改國號為「朝鮮」,明王朝冊封李氏為朝鮮國王。至崇德元年(1636),朝鮮國王李倧接受皇太極冊封。
「朝鮮……明洪武中,李成桂自立為王,遣使請改國號為朝鮮。本朝崇德元年,太宗文皇帝親征,克之,其國王李倧出降,封為朝鮮國王,賜龜紐金印。」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朝鮮國夷官》
朝鮮國號始受賜於中國明朝,朝鮮《李朝實錄》中將明朝尊稱為「天朝」、「皇朝」亦稱「中國」,稱後金為「胡」。如《李朝實錄》中朝鮮國王李琿與邊備司官員討論如何向明朝解釋朝鮮與後金政權的外交往來時記述:
「備邊司曰:備忘記以胡書事,中國方疑我國,冬至使之行,極陳胡書所答曲折,而使使臣明白呈文以辯。」
明清王朝更迭後,《李朝實錄》中記錄朝鮮與清的外交往來時稱清朝為「清國」、「中國」,朝鮮君臣討論清朝的問題時也是將清朝作為中國的一個王朝,認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
朝鮮正宗十九年,正宗 (李算) 與大臣們討論參加乾隆皇帝禪位,嘉慶皇帝登基典禮之事時,評價乾隆皇帝:「皇帝之於我國,其所優待者,迥出尋常,想其六十年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
3.安南(越南)
漢代武帝時在越南北部設立交阯郡,交阯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唐代設置安南都護府而稱安南,安南國是中國唐朝至清朝嘉慶七年(1802)中國對越南的稱呼。圖說雲:「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隸中國,五代時,始為土人竊據……本朝康熙五年,黎維禧款附,因封為國王。」可見在與安南的交往中,清廷一樣以中國自稱。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安南國夷官》
同時期,越南出使清廷的使臣們書寫記錄中國見聞的詩集多以「華」來稱呼清朝,例如後黎朝使臣阮翹、阮宗窐的出訪詩集稱為《乾隆甲子使華叢詠》《使華叢詠集》,其中《使華叢詠集》中稱清朝為「聖朝」或「天朝」。又如1760-1762年,後黎朝使臣黎貴惇出使中國,撰寫了《北使通錄》,也是將清朝稱為「天朝」。除此之外,作為朝貢圈裡的一員,安南需定期向清廷朝貢。但從安南國到越南國,他們給中國清朝的正式公文都將清朝稱為天朝,是對清朝的尊稱,是對中國明王朝尊稱的延續,也是將清朝視為中國正統王朝的表述方式。清嘉慶七年,越南王朝更迭,嘉慶八年(1803)清廷賜阮福映「越南」國名,「安南」一名由此更改為「越南」。三、《皇清職貢圖》以中國王朝的身份敘述清廷與邊疆各族關係《皇清職貢圖》圖說介紹清朝治下的邊疆某一族人民時,主要介紹其歷史源流、服飾、習俗等,但對於一些較為邊遠地區的部落,也會先敘述其歷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然後多用「本朝」一詞來闡述清朝治下的情況,有時也用「國朝」、「我朝」;或者先敘述歷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再說清朝與這一族的關係。茲列舉雲南、貴州、四川的3族圖說加以詳細說明:
1.《皇清職貢圖·曲靖等府仲人》圖說雲:「仲人與黔省仲家苗同一族類,曲靖、昭通與黔接壤,故所屬皆有之,在曲靖者宋時隸摩彌部,在昭通者唐以後均隸烏蒙部,本朝改設流官管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麗江等府怒人》
圖說在敘述曲靖府的仲人(今布依族)時,先敘述不同地域的仲人在唐代、宋代時土司管轄情況,最後再敘述「本朝」(清朝)改土歸流後由流官管轄。可見,清王朝是將自己作為繼明朝之後的一個中國王朝來敘述與怒人的關係。
2.《皇清職貢圖·順寧等府蒲人》圖說雲:「蒲人即蒲蠻 (今布朗族),相傳為百濮苗裔,宋以前不通中國,元泰定間始內附,以土酋猛氏為知府,明初因之,宣德中改土歸流。今順寧、澄江、鎮沅、普洱、楚雄、永昌、景東等七府有此種。」皇清職貢圖卷》之連州(今廣東境內)瑤人進貢水果
清代順寧府治所在今雲南臨滄,屬於極邊之地,蒲人屬於古代的百濮,元代在該地區設置土司管轄,明朝延續元朝制度,清朝時除了順寧府之外,雲南另外六個府均有蒲人分布。圖說在敘述蒲人的歷史時也是先敘述其與宋、元、明中央王朝的關係,然後再說與清朝的關係,該圖說也反映出清朝是繼承歷史中國的王朝。
3.《皇清職貢圖·威茂協轄瓦寺宣慰司番民》雲:「(瓦寺宣慰司),古冉駹國,漢為汶山郡,唐改茂州。明洪武中平蜀,置威茂道,開府其地,其瓦寺番民居大江西南之山谷中,號西溝生番。正統時滋擾內地,有桑納思霸者平之,授為宣慰使,本朝順治七年歸化。」皇清職貢圖卷—土爾扈特人
瓦寺宣慰司由清朝威茂協管轄,治所在今四川汶川縣城西南,大江西南山谷指岷江以西的山區。圖說先介紹歷史時期瓦寺司是古冉駹國之地,漢代屬汶山郡,唐代屬茂州,明代屬威茂道,最後說「本朝」順治年間瓦寺的番民歸附清朝。圖說的敘事方式反映清朝是作為中國的一個王朝,承襲前朝對瓦寺宣慰司地區的管轄。
此後,乾隆皇帝還為增繪的愛烏罕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土爾扈特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整欠頭目先邁岩第(乾隆四十年,1775)畫像親自撰寫了圖說。通過比較正式的代表官方對邊疆各族的介紹,並在描述中以「本朝」自稱,清晰地表達了清朝的中華帝國意識。總結作為清代乾隆時期以「御制」名義編繪的巨型圖冊,《皇清職貢圖》描繪了清朝鼎盛時期邦交國家、藩屬國家民族以及國內藩部、土司和邊地少數民族人物的狀貌、服飾、生活習俗。圖冊包含國內外族類名目300餘種,600餘幅畫像.並有文字解說,堪稱18-19世紀世界民族圖像大觀,也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縮影,更是清帝國展現國運的象徵。《皇清職貢圖》-局部
在《皇清職貢圖》表述中,無論是對外用 「中國」一詞自稱,還是對內用 「本朝」、 「國朝」、「我朝」闡述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均體現了統治者的中國意識。滿、蒙、漢居住地區是清朝統治的核心區,與邊疆各族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不是 「滿洲」 (今滿族) 一族的帝國。「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國論」,與歷史的事實完全不符,將清朝建構為一個 「滿洲」帝國,是難以成立的!
從《皇清職貢圖》來看,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定位
近年,「新清史」關於清代歷史研究的一些學術觀點在西方及中國學術界頗有影響,引發較多的爭議和關注。「新清史」通過強調清朝的「內亞性」、「滿洲性」特點,主張清朝是「滿洲帝國」,中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其這一論調稱為「清朝非中國論」。試圖「解構的是費正清先生最早倡導的以『朝貢體系』為主線的正統中國史觀」。
「新清史」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
而乾隆爺諭令編繪的《皇清職貢圖》正好是一部關於「朝貢」的清代官修巨著,它描繪邊疆各族、清廷藩屬以及外邦官員和百姓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相貌服飾,等等。乾隆皇帝作其御題詩為序,並為各卷題寫卷名,甚至親自為新歸附的少數民族撰寫圖說,使得此畫捲成為了當時國家觀和民族觀的具象表現。因此通過對《皇清職貢圖》中敘述與外國、藩屬、邊疆各族關係的圖像,文字及內涵進行深層次解讀,便可從中得知曉乾隆皇帝和清廷重臣們對自己國家屬性的看法,即他們自己是否認為清朝是屬於中國的王朝。
一、《皇清職貢圖》繪錄地區和對象的選擇反映了多民族帝國意識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軍機大臣傅恆等人將全國各地報送而來的職貢圖底圖彙編成兩函十二冊,其編排方式為「將朝鮮等外藩諸國列為首冊,其餘番蠻各以省分次序」。
將海外國家及周邊藩屬國人物畫像編為一冊,國內邊疆各「番蠻」則按行政區劃編排成冊。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皇清職貢圖》彩繪畫卷正本完成,當中繪錄了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含台灣)、廣東(含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甘肅,以及新疆、西藏、黑龍江等十二個行政區,也就是當時所說的「番蠻」、「苗夷」地區。而清王朝的核心地區:直隸、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以及今遼寧、吉林、內外蒙古地區沒有繪錄入冊。從《皇清職貢圖》選擇繪錄的「番蠻」、「苗夷」對象看,清朝統治者要展現的是滿、蒙、漢三族統治集團以外的邊疆各族形象。因此圖卷中並沒有繪製內地及東北、蒙古地區的漢人、滿洲人、蒙古人。
乾隆皇帝的《皇清職貢圖·御題詩》也表達了中原地區為政治中心,萬方來朝的中華帝國意識
這一編排體例所表達的正是清朝統治者是以傳統的中原地區為政治中心,以漢、滿、蒙地區為核心的中華帝國意識和漢、滿、蒙為政治基礎的多民族政權。「清政府是以滿洲貴族為主,聯合漢族上層人士和蒙古貴族而組成的,這與明朝政府顯然不同,從而決定了它關於民族問題的方針、政策,具有新的特點。」這種意識來源和政權結構的形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建國初期的皇太極時代。
·1636年,皇太極稱帝,多爾袞、巴達禮、孔有德分別代表滿、蒙、漢三族給皇太極上尊號,這是皇太極登極儀式中的重要環節,象徵著清王朝立國初期的政治基礎是滿、蒙、漢三族;
·1644年,清廷入關之後,在行政管理上因俗而治,將邊疆各族納入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體系之中。
二、《皇清職貢圖》敘述中外關係時自稱中國
《皇清職貢圖》繪有30餘個與清朝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的人物圖像,並撰有滿漢兩種圖說。在圖說介紹中清政府是以中國的一個王朝身份來闡述,各國的分布地區、歷史源流及其與清朝的關係。
1、義大利、法國、俄羅斯
《皇清職貢圖》介紹義大利、法國、俄羅斯時,是以中國的一個王朝身份來敘述雙方的關係。
·「萬曆中,西洋人利瑪竇航海來中國,自稱意大里亞國人,本朝康熙六年通朝貢」;
·「法蘭西一曰弗郎西,即明之佛郎機也,自古不通中國」;
·「鄂羅斯地在極北……有明三百年未通中國,本朝康熙十五年入貢,二十八年,遣內大臣索額圖等與其使臣費要多羅等定以格爾必齊河為界。」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鄂羅斯夷官》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於俄羅斯人圖說,圖說主要內容是自:1676年起俄羅斯開始與清王朝交往,到了1689年,兩國正式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邊界。條約使用拉丁文、俄文、滿文3種文字書寫。在《尼布楚條約》的三種文字文本中,清朝均以中國的身份與俄羅斯確定邊界、邊民歸屬,拉丁文本中用「Sinarum」(中國人的東西)、「Sinicum」(中國的)、「Sinici」(中國人);俄文文本用「китайского」(中國的);滿文文本用「dulimbai gurun」(中國,系滿文拉丁轉寫)。
《尼布楚條約》的俄,滿,拉丁文本
此外,關於清朝代表索額圖的頭銜和身份在滿文文本中被表述為「中國皇帝派遣的勘界欽差大臣」,兩國邊民則稱為「中國人」、「俄羅斯人」。條約中用「中國」一詞表示國家的身份,代表國家主權,體現了清統治者的中國意識。
條約簽訂後,清王朝在兩國分界線處立界碑,條約內容用滿、漢、蒙、俄四種文字刻於界碑之上。界碑第一條、第二條描述清朝與俄羅斯的分界線時,清王朝均用「中國」作為國名,反映了清王朝是以中國自稱。由此說明,至少從康熙皇帝開始,「中國」與「大清」兩詞是畫等號的國家名稱。
2、圖說中的朝鮮
歷史上朝鮮與中國關係十分密切,以至於《皇清職貢圖》繪製的第一幅外國人物圖像,就是朝鮮國人,圖說記錄了明朝初年,高麗國將領李成桂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舊朝,遣使赴明朝請求承認其合法性,希望改國號為「朝鮮」,明王朝冊封李氏為朝鮮國王。至崇德元年(1636),朝鮮國王李倧接受皇太極冊封。
「朝鮮……明洪武中,李成桂自立為王,遣使請改國號為朝鮮。本朝崇德元年,太宗文皇帝親征,克之,其國王李倧出降,封為朝鮮國王,賜龜紐金印。」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朝鮮國夷官》
朝鮮國號始受賜於中國明朝,朝鮮《李朝實錄》中將明朝尊稱為「天朝」、「皇朝」亦稱「中國」,稱後金為「胡」。如《李朝實錄》中朝鮮國王李琿與邊備司官員討論如何向明朝解釋朝鮮與後金政權的外交往來時記述:
「備邊司曰:備忘記以胡書事,中國方疑我國,冬至使之行,極陳胡書所答曲折,而使使臣明白呈文以辯。」
明清王朝更迭後,《李朝實錄》中記錄朝鮮與清的外交往來時稱清朝為「清國」、「中國」,朝鮮君臣討論清朝的問題時也是將清朝作為中國的一個王朝,認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
朝鮮正宗十九年,正宗 (李算) 與大臣們討論參加乾隆皇帝禪位,嘉慶皇帝登基典禮之事時,評價乾隆皇帝:「皇帝之於我國,其所優待者,迥出尋常,想其六十年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
3.安南(越南)
漢代武帝時在越南北部設立交阯郡,交阯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唐代設置安南都護府而稱安南,安南國是中國唐朝至清朝嘉慶七年(1802)中國對越南的稱呼。圖說雲:「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隸中國,五代時,始為土人竊據……本朝康熙五年,黎維禧款附,因封為國王。」可見在與安南的交往中,清廷一樣以中國自稱。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安南國夷官》
同時期,越南出使清廷的使臣們書寫記錄中國見聞的詩集多以「華」來稱呼清朝,例如後黎朝使臣阮翹、阮宗窐的出訪詩集稱為《乾隆甲子使華叢詠》《使華叢詠集》,其中《使華叢詠集》中稱清朝為「聖朝」或「天朝」。又如1760-1762年,後黎朝使臣黎貴惇出使中國,撰寫了《北使通錄》,也是將清朝稱為「天朝」。除此之外,作為朝貢圈裡的一員,安南需定期向清廷朝貢。但從安南國到越南國,他們給中國清朝的正式公文都將清朝稱為天朝,是對清朝的尊稱,是對中國明王朝尊稱的延續,也是將清朝視為中國正統王朝的表述方式。
清嘉慶七年,越南王朝更迭,嘉慶八年(1803)清廷賜阮福映「越南」國名,「安南」一名由此更改為「越南」。
三、《皇清職貢圖》以中國王朝的身份敘述清廷與邊疆各族關係
《皇清職貢圖》圖說介紹清朝治下的邊疆某一族人民時,主要介紹其歷史源流、服飾、習俗等,但對於一些較為邊遠地區的部落,也會先敘述其歷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然後多用「本朝」一詞來闡述清朝治下的情況,有時也用「國朝」、「我朝」;或者先敘述歷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再說清朝與這一族的關係。茲列舉雲南、貴州、四川的3族圖說加以詳細說明:
1.《皇清職貢圖·曲靖等府仲人》圖說雲:「仲人與黔省仲家苗同一族類,曲靖、昭通與黔接壤,故所屬皆有之,在曲靖者宋時隸摩彌部,在昭通者唐以後均隸烏蒙部,本朝改設流官管轄。」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皇清職貢圖·麗江等府怒人》
圖說在敘述曲靖府的仲人(今布依族)時,先敘述不同地域的仲人在唐代、宋代時土司管轄情況,最後再敘述「本朝」(清朝)改土歸流後由流官管轄。可見,清王朝是將自己作為繼明朝之後的一個中國王朝來敘述與怒人的關係。
2.《皇清職貢圖·順寧等府蒲人》圖說雲:「蒲人即蒲蠻 (今布朗族),相傳為百濮苗裔,宋以前不通中國,元泰定間始內附,以土酋猛氏為知府,明初因之,宣德中改土歸流。今順寧、澄江、鎮沅、普洱、楚雄、永昌、景東等七府有此種。」
皇清職貢圖卷》之連州(今廣東境內)瑤人進貢水果
清代順寧府治所在今雲南臨滄,屬於極邊之地,蒲人屬於古代的百濮,元代在該地區設置土司管轄,明朝延續元朝制度,清朝時除了順寧府之外,雲南另外六個府均有蒲人分布。圖說在敘述蒲人的歷史時也是先敘述其與宋、元、明中央王朝的關係,然後再說與清朝的關係,該圖說也反映出清朝是繼承歷史中國的王朝。
3.《皇清職貢圖·威茂協轄瓦寺宣慰司番民》雲:「(瓦寺宣慰司),古冉駹國,漢為汶山郡,唐改茂州。明洪武中平蜀,置威茂道,開府其地,其瓦寺番民居大江西南之山谷中,號西溝生番。正統時滋擾內地,有桑納思霸者平之,授為宣慰使,本朝順治七年歸化。」
皇清職貢圖卷—土爾扈特人
瓦寺宣慰司由清朝威茂協管轄,治所在今四川汶川縣城西南,大江西南山谷指岷江以西的山區。圖說先介紹歷史時期瓦寺司是古冉駹國之地,漢代屬汶山郡,唐代屬茂州,明代屬威茂道,最後說「本朝」順治年間瓦寺的番民歸附清朝。圖說的敘事方式反映清朝是作為中國的一個王朝,承襲前朝對瓦寺宣慰司地區的管轄。
此後,乾隆皇帝還為增繪的愛烏罕回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土爾扈特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整欠頭目先邁岩第(乾隆四十年,1775)畫像親自撰寫了圖說。通過比較正式的代表官方對邊疆各族的介紹,並在描述中以「本朝」自稱,清晰地表達了清朝的中華帝國意識。
總結
作為清代乾隆時期以「御制」名義編繪的巨型圖冊,《皇清職貢圖》描繪了清朝鼎盛時期邦交國家、藩屬國家民族以及國內藩部、土司和邊地少數民族人物的狀貌、服飾、生活習俗。圖冊包含國內外族類名目300餘種,600餘幅畫像.並有文字解說,堪稱18-19世紀世界民族圖像大觀,也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縮影,更是清帝國展現國運的象徵。
《皇清職貢圖》-局部
在《皇清職貢圖》表述中,無論是對外用 「中國」一詞自稱,還是對內用 「本朝」、 「國朝」、「我朝」闡述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均體現了統治者的中國意識。滿、蒙、漢居住地區是清朝統治的核心區,與邊疆各族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不是 「滿洲」 (今滿族) 一族的帝國。「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國論」,與歷史的事實完全不符,將清朝建構為一個 「滿洲」帝國,是難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