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苦難能壓垮一個人,也能造就一個人,在逆境面前,進退的選擇會導致迥然不同的人生。
眾所周知,張愛玲的童年並不幸福,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家留洋,缺少母愛呵護的同時,也沒有得到父親的疼惜,有了繼母后,日子更不好過。
但她的不屈與堅定把自己從悲涼徹骨的家庭中解救了出來,才有後來享譽文壇的才女作家張愛玲。張愛玲
如果說,張愛玲因不幸而重生,那麼她的弟弟張子靜就屬於前者,在散文«弟弟»中她是這樣說描述的:
後來在飯桌上,為了一點小事,我父親打了他一個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後母笑了起來道:「咦,你哭什麼?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我丟下碗衝到隔壁浴室里去,閂上了門,無聲地抽噎著。我立在鏡子面前,看我自己掣動的臉,看著淚滔滔流下來,像看電影里的特寫。我咬著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
浴室的玻璃臨著陽台,「啪」的一聲,一隻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彈回去了。我弟弟在陽台上踢球,他已經忘了那回事了。這一類的事,他已是慣了的。我沒有再哭,只感到一陣寒冷的悲哀。
用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形容最為貼切。一方面張愛玲是心疼弟弟的,同情他的處境,可另一方面又特別失望,被無禮欺辱他也不懂反抗,麻木得令人憤恨。
而«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則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默許這種生活橫行霸道,而且即使有所反抗也是把自己推向了更深更黑的漩渦。童年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可以說,這部中篇小說是張愛玲以弟弟為原型的創作,但人物更具張力也更極端,同時她對弟弟的這種矛盾情感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故事講述的是大學生聶傳慶,在現實中不得親情與關愛,在幻想中尋找慰藉未果,最終傷人害己的故事,就如茉莉香片,澀重的口感,沉重的人生。PART1 陰冷的家,只有滿眼的死氣,和滿心的戰慄,除此之外一無所有。聶傳慶是聶介臣的獨子,可惜從小缺愛,在滿目瘡痍的親情下晃晃蕩盪如遊魂一般走了二十年的光景,連魂靈也漸漸失去了朝氣。
「總有一天……那時候,是他的天下了,可是他已經被作踐得不像人。」父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煙鬼,與尖刻的後母,整日萎靡在床榻上吞雲吐霧,偶爾會向傳慶投去關注,也是不住地貶損和奚落,甚至打罵他聾了一隻耳朵。
人們常說,原生家庭的氛圍至關重要,在經年累月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可傳慶的家處處充溢著醜態與朽敗,只有滿眼的死氣和滿心的戰慄,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陰冷的家,每個角落都枯索至極,庭院荒涼似墓,屋室黑沉似夜,連常坐的藤椅子都只剩下一個個蠕動的臭蟲,灰撲撲的底色著實令人窒息難耐。
然而,不被在意、尊重、溫暖對待,「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來自親人地譏諷與辱罵,才讓傳慶有著鑽心般的疼痛與憎惡。但他沒有出逃的意思。
不是不想,而是這噩夢無窮無盡,醒不來也不能重做,於他是無能為力的,「太陽光暖烘烘的從領圈裡一直曬進去,曬到頸窩裡,可是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好像天快黑了——已經黑了。」
當一個人開始向現實服了軟,順了意,她/他會慢慢地屈從眼下的生活,與其說束手無策,不如說適應了,即使不如意,也不會拒絕,再糟糕也不過如此,何必再去掙扎,平白地頭破血流。
不僅如此,張愛玲還把弟弟子靜有著幾分女性眉眼的特點移植到了聶傳慶身上,把本該人人稱讚的優勢渲染成人人嘲笑的缺陷,被視為沒有男子氣概。
「你趁早給我出去吧!賊頭賊鬼腦的,一點丈夫氣也沒有,讓人家笑你,你不難為情,我還難為情呢!」面對父親地呵斥,傳慶只想一溜煙地跑回自己的房間,是無可奈何地自保,更是本能地逃避。
他以為就這樣了,在不幸中苟活著,可是一個男人的出現打破了死寂一般的平靜,讓他久久乾涸的心澗又泛起了層層波瀾,讓乾癟褶皺的皮囊有了生機,只不過,純屬是他一廂情願的白日夢。PART2 一個個如果,有著無垠的憂悶與悵然,嘗起來只有苦澀的味道。「言子夜進來了,走上了講台。傳慶彷彿覺得以前從來沒有見過他一般。傳慶這是第一次感覺到中國長袍的一種特殊的蕭條的美……那寬大的灰色綢袍,那松垂的衣褶,在言子夜身上,更加顯出了身材的秀拔。」
可以看出,這個男人即便身形瘦削得盡顯蒼白,穿著也素樸隨意,卻在傳慶眼中有著出奇的美感,在心中留有與父親天差地別的好感。
父親是冷酷到底的,而言子夜不同,他曾經有機會給自己一個有愛溫馨的家,是自己擺脫孤獨,不自怨自艾,身體與精神都健全無缺的希望,而如今自己只能痴狂地以一個個「如果」餵養這些未能成真的情感空洞:
如果母親當初能多為自己的幸福著想一些,多為愛情奮不顧身一把,即使長輩不允許這門戶不當的親事,也一定要和言子夜執手白頭;如果言子夜才是養育自己的父親,縱然生活坎坷、艱辛,能成為他的孩子、留著他的血液就是快樂的……
只可惜,真實的世界與傳慶幻想的畫面大相徑庭:言子夜的孩子不是他,而是與他同班的女學生言丹朱;母親沒有嫁給她愛的男人,而是選擇了與自己不愛的聶介臣結婚,在傳慶四歲時就去世了。
「她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屏風上又添了一隻鳥,打死他也不能飛下屏風去。」
籠子的鳥是活物,屏風上的鳥早已是死物,縱然色彩斑斕,只會映襯出更多的凄涼冷意,其實母親與傳慶是一樣的不幸,也一樣的不爭,都任其自流,索性麻痹下去。
就這樣一天天的,傳慶在魂不守舍的幻想與泥潭爛淖的現實之間來回踱步,終於有一日,在言子夜的課堂上,神遊於「如果」的他,被提問後不知所云的回答,讓言子夜大怒:
「子夜生平最恨人哭,連女人的哭泣他都覺得是一種弱者的要挾行為,至於淌眼抹淚的男子,那更是無恥之尤,因此分外的怒上心來,厲聲喝道:『你也不難為情!中國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國早該亡了!』 」
雖然這口氣像極了傳慶的父親,但細味下你可以覺出來,這是張愛玲在借這個男人高大積極的正面形象表達對傳慶(或弟弟)懦弱、妥協、不思進取的怨憤,在筆鋒迴轉處既絕情又有情,犀利地痛罵只為道不盡的期許,絞殺他自甘墮落的宿命。
然而這當頭棒喝沒能敲醒傳慶,卻給他帶來了極致的痛與委屈,在乎的人和憎恨的人說著相同的話,幾近崩潰的他是更甚的消沉、頹廢與失落,直至走火入魔釀成了慘劇。
PART3 不管你是乙還是傳慶,都在上演一出悲劇,都無法獲得新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街上閑逛的甲乙倆人突遇大雨,剛好他們誰也沒有帶傘,同樣的境遇他們的做法卻大不同:甲拔腿就跑去尋找遮蔽的地方,乙不為所動繼續不緊不慢地走著。
甲就很好奇地問乙為什麼不跑,乙的回答是:「為什麼要跑,難道前面就沒雨了嗎?既然都是在雨中,我又為什麼要浪費力氣去跑呢?」乙看似是一副臨危不亂的淡然姿態,不過是選擇接受命運給他的安排,向困境繳械投降。
而甲剛好相反,就如張愛玲在被父親痛打關禁閉後,一直為出逃暗自做著準備和計劃,雖然中途得了場大病延遲了,但一見好轉立馬跑出家門,一刻也不停留。
遺憾的是,聶傳慶是乙,決定在冷漠陰暗的家消磨殆盡,可他又比乙略有動作:在一連串不切實的假設落空後,他想到了丹朱,言子夜的女兒,像他說的,不是言家的人,但可以通過婚姻關係創造一條生路,這貌似可行。
言丹朱,人見人愛、活力四射所有同學都想成為她的朋友;傳慶,沉默寡言、不合群隨時都可能成為別人挖苦的對象。如此懸殊,起初令傳慶無比憎嫌,因為丹朱取代了他成為言家的孩子,對丹朱的友好親近是痛恨的,因為她令自己的身世更顯狼狽。
可他管不了這麼多了,「丹朱,如果你同別人相愛著,對於他,你不過是一個愛人。可是對於我,你不單是一個愛人,你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父親,母親,一個新的環境,新的天地。你是過去與未來。你是神。」不惜用最後的瘋癲為自己背水一戰。
不難看出,這份渴求帶有強迫的意味,盲目地想用婚姻改命,想依賴別人的付出彌補自己多年缺失的情感,很明顯,這非但不能救自己於水火,還會讓自己越來越脆弱,一旦不能滿足,便難以承受。
傳慶被只想做朋友的丹朱拒絕後,將自己鬱結在心長達二十年的情緒爆發到了極點,「另一隻手就將她的頭拚命地向下按,似乎要她的頭縮回到腔子里去。……一面踢,一面嘴裡流水似的咒罵著。」
因為他從來沒有意識到所有經歷的遭遇,是自己的不作為造成的,從來沒有自主過自己的生活,所有身心上的傷痛都認為是別人一刀一刀剮上去的,總是把矛頭指向外,卻不去自我批判,偏偏放過對自己的審視與覺知,他會變成現在的樣子,想來也是咎由自取。
話又說回來,不敢踏出一步的乙與瘋狂扭曲的聶傳慶並無二致,都是在原地打轉,要麼選擇放棄、坐以待斃,要麼貪婪地吞噬精神鴉片,久而久之把自己逼成了暴徒。
「他跑不了!」傳慶有的是明天,可是等待他的只會是更加難堪的未來,或許他會因惡性傷人事件被繩之以法,但不管丹朱有沒有狀告,他的生命再難綻放,他要一輩子「死」在自己的家裡,不見天日。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有說,有些人之所以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是在看清自己、認識自我、擁有獨立人格的基礎上的,然後才能去創造和重塑自己的人生,不會受制於生活,被其脅迫被其奴役。
我想,這也是張愛玲對弟弟子靜、對傳慶「怒其不爭」的根本。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活得精彩,庸庸碌碌度日是自己的選擇,蹉跎了流年,也耽誤了自己。
命運捉弄、天道不公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或許某些人恰巧在經受著,備受折磨,但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內心整頓好並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明確自己的追求,就會有力量衝破自設的障礙、打破現狀活出想要的人生。
~我是蘼語經典,解讀張愛玲情感造勢下的人性多面,讓經典成就精彩人生,歡迎大家互動交流~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張愛玲對弟弟的矛盾情感都體現在這篇小說里
俗話說,苦難能壓垮一個人,也能造就一個人,在逆境面前,進退的選擇會導致迥然不同的人生。
眾所周知,張愛玲的童年並不幸福,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家留洋,缺少母愛呵護的同時,也沒有得到父親的疼惜,有了繼母后,日子更不好過。
但她的不屈與堅定把自己從悲涼徹骨的家庭中解救了出來,才有後來享譽文壇的才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
如果說,張愛玲因不幸而重生,那麼她的弟弟張子靜就屬於前者,在散文«弟弟»中她是這樣說描述的:
後來在飯桌上,為了一點小事,我父親打了他一個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後母笑了起來道:「咦,你哭什麼?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我丟下碗衝到隔壁浴室里去,閂上了門,無聲地抽噎著。我立在鏡子面前,看我自己掣動的臉,看著淚滔滔流下來,像看電影里的特寫。我咬著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
浴室的玻璃臨著陽台,「啪」的一聲,一隻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彈回去了。我弟弟在陽台上踢球,他已經忘了那回事了。這一類的事,他已是慣了的。我沒有再哭,只感到一陣寒冷的悲哀。
用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形容最為貼切。一方面張愛玲是心疼弟弟的,同情他的處境,可另一方面又特別失望,被無禮欺辱他也不懂反抗,麻木得令人憤恨。
而«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則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默許這種生活橫行霸道,而且即使有所反抗也是把自己推向了更深更黑的漩渦。
童年的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可以說,這部中篇小說是張愛玲以弟弟為原型的創作,但人物更具張力也更極端,同時她對弟弟的這種矛盾情感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故事講述的是大學生聶傳慶,在現實中不得親情與關愛,在幻想中尋找慰藉未果,最終傷人害己的故事,就如茉莉香片,澀重的口感,沉重的人生。
PART1 陰冷的家,只有滿眼的死氣,和滿心的戰慄,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聶傳慶是聶介臣的獨子,可惜從小缺愛,在滿目瘡痍的親情下晃晃蕩盪如遊魂一般走了二十年的光景,連魂靈也漸漸失去了朝氣。
「總有一天……那時候,是他的天下了,可是他已經被作踐得不像人。」父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煙鬼,與尖刻的後母,整日萎靡在床榻上吞雲吐霧,偶爾會向傳慶投去關注,也是不住地貶損和奚落,甚至打罵他聾了一隻耳朵。
人們常說,原生家庭的氛圍至關重要,在經年累月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可傳慶的家處處充溢著醜態與朽敗,只有滿眼的死氣和滿心的戰慄,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陰冷的家,每個角落都枯索至極,庭院荒涼似墓,屋室黑沉似夜,連常坐的藤椅子都只剩下一個個蠕動的臭蟲,灰撲撲的底色著實令人窒息難耐。
然而,不被在意、尊重、溫暖對待,「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來自親人地譏諷與辱罵,才讓傳慶有著鑽心般的疼痛與憎惡。但他沒有出逃的意思。
不是不想,而是這噩夢無窮無盡,醒不來也不能重做,於他是無能為力的,「太陽光暖烘烘的從領圈裡一直曬進去,曬到頸窩裡,可是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好像天快黑了——已經黑了。」
當一個人開始向現實服了軟,順了意,她/他會慢慢地屈從眼下的生活,與其說束手無策,不如說適應了,即使不如意,也不會拒絕,再糟糕也不過如此,何必再去掙扎,平白地頭破血流。
不僅如此,張愛玲還把弟弟子靜有著幾分女性眉眼的特點移植到了聶傳慶身上,把本該人人稱讚的優勢渲染成人人嘲笑的缺陷,被視為沒有男子氣概。
「你趁早給我出去吧!賊頭賊鬼腦的,一點丈夫氣也沒有,讓人家笑你,你不難為情,我還難為情呢!」面對父親地呵斥,傳慶只想一溜煙地跑回自己的房間,是無可奈何地自保,更是本能地逃避。
他以為就這樣了,在不幸中苟活著,可是一個男人的出現打破了死寂一般的平靜,讓他久久乾涸的心澗又泛起了層層波瀾,讓乾癟褶皺的皮囊有了生機,只不過,純屬是他一廂情願的白日夢。
PART2 一個個如果,有著無垠的憂悶與悵然,嘗起來只有苦澀的味道。
「言子夜進來了,走上了講台。傳慶彷彿覺得以前從來沒有見過他一般。傳慶這是第一次感覺到中國長袍的一種特殊的蕭條的美……那寬大的灰色綢袍,那松垂的衣褶,在言子夜身上,更加顯出了身材的秀拔。」
可以看出,這個男人即便身形瘦削得盡顯蒼白,穿著也素樸隨意,卻在傳慶眼中有著出奇的美感,在心中留有與父親天差地別的好感。
父親是冷酷到底的,而言子夜不同,他曾經有機會給自己一個有愛溫馨的家,是自己擺脫孤獨,不自怨自艾,身體與精神都健全無缺的希望,而如今自己只能痴狂地以一個個「如果」餵養這些未能成真的情感空洞:
如果母親當初能多為自己的幸福著想一些,多為愛情奮不顧身一把,即使長輩不允許這門戶不當的親事,也一定要和言子夜執手白頭;如果言子夜才是養育自己的父親,縱然生活坎坷、艱辛,能成為他的孩子、留著他的血液就是快樂的……
只可惜,真實的世界與傳慶幻想的畫面大相徑庭:言子夜的孩子不是他,而是與他同班的女學生言丹朱;母親沒有嫁給她愛的男人,而是選擇了與自己不愛的聶介臣結婚,在傳慶四歲時就去世了。
「她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屏風上又添了一隻鳥,打死他也不能飛下屏風去。」
籠子的鳥是活物,屏風上的鳥早已是死物,縱然色彩斑斕,只會映襯出更多的凄涼冷意,其實母親與傳慶是一樣的不幸,也一樣的不爭,都任其自流,索性麻痹下去。
就這樣一天天的,傳慶在魂不守舍的幻想與泥潭爛淖的現實之間來回踱步,終於有一日,在言子夜的課堂上,神遊於「如果」的他,被提問後不知所云的回答,讓言子夜大怒:
「子夜生平最恨人哭,連女人的哭泣他都覺得是一種弱者的要挾行為,至於淌眼抹淚的男子,那更是無恥之尤,因此分外的怒上心來,厲聲喝道:『你也不難為情!中國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國早該亡了!』 」
雖然這口氣像極了傳慶的父親,但細味下你可以覺出來,這是張愛玲在借這個男人高大積極的正面形象表達對傳慶(或弟弟)懦弱、妥協、不思進取的怨憤,在筆鋒迴轉處既絕情又有情,犀利地痛罵只為道不盡的期許,絞殺他自甘墮落的宿命。
然而這當頭棒喝沒能敲醒傳慶,卻給他帶來了極致的痛與委屈,在乎的人和憎恨的人說著相同的話,幾近崩潰的他是更甚的消沉、頹廢與失落,直至走火入魔釀成了慘劇。
PART3 不管你是乙還是傳慶,都在上演一出悲劇,都無法獲得新生。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街上閑逛的甲乙倆人突遇大雨,剛好他們誰也沒有帶傘,同樣的境遇他們的做法卻大不同:甲拔腿就跑去尋找遮蔽的地方,乙不為所動繼續不緊不慢地走著。
甲就很好奇地問乙為什麼不跑,乙的回答是:「為什麼要跑,難道前面就沒雨了嗎?既然都是在雨中,我又為什麼要浪費力氣去跑呢?」乙看似是一副臨危不亂的淡然姿態,不過是選擇接受命運給他的安排,向困境繳械投降。
而甲剛好相反,就如張愛玲在被父親痛打關禁閉後,一直為出逃暗自做著準備和計劃,雖然中途得了場大病延遲了,但一見好轉立馬跑出家門,一刻也不停留。
遺憾的是,聶傳慶是乙,決定在冷漠陰暗的家消磨殆盡,可他又比乙略有動作:在一連串不切實的假設落空後,他想到了丹朱,言子夜的女兒,像他說的,不是言家的人,但可以通過婚姻關係創造一條生路,這貌似可行。
言丹朱,人見人愛、活力四射所有同學都想成為她的朋友;傳慶,沉默寡言、不合群隨時都可能成為別人挖苦的對象。如此懸殊,起初令傳慶無比憎嫌,因為丹朱取代了他成為言家的孩子,對丹朱的友好親近是痛恨的,因為她令自己的身世更顯狼狽。
可他管不了這麼多了,「丹朱,如果你同別人相愛著,對於他,你不過是一個愛人。可是對於我,你不單是一個愛人,你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父親,母親,一個新的環境,新的天地。你是過去與未來。你是神。」不惜用最後的瘋癲為自己背水一戰。
不難看出,這份渴求帶有強迫的意味,盲目地想用婚姻改命,想依賴別人的付出彌補自己多年缺失的情感,很明顯,這非但不能救自己於水火,還會讓自己越來越脆弱,一旦不能滿足,便難以承受。
傳慶被只想做朋友的丹朱拒絕後,將自己鬱結在心長達二十年的情緒爆發到了極點,「另一隻手就將她的頭拚命地向下按,似乎要她的頭縮回到腔子里去。……一面踢,一面嘴裡流水似的咒罵著。」
因為他從來沒有意識到所有經歷的遭遇,是自己的不作為造成的,從來沒有自主過自己的生活,所有身心上的傷痛都認為是別人一刀一刀剮上去的,總是把矛頭指向外,卻不去自我批判,偏偏放過對自己的審視與覺知,他會變成現在的樣子,想來也是咎由自取。
話又說回來,不敢踏出一步的乙與瘋狂扭曲的聶傳慶並無二致,都是在原地打轉,要麼選擇放棄、坐以待斃,要麼貪婪地吞噬精神鴉片,久而久之把自己逼成了暴徒。
「他跑不了!」傳慶有的是明天,可是等待他的只會是更加難堪的未來,或許他會因惡性傷人事件被繩之以法,但不管丹朱有沒有狀告,他的生命再難綻放,他要一輩子「死」在自己的家裡,不見天日。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有說,有些人之所以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是在看清自己、認識自我、擁有獨立人格的基礎上的,然後才能去創造和重塑自己的人生,不會受制於生活,被其脅迫被其奴役。
我想,這也是張愛玲對弟弟子靜、對傳慶「怒其不爭」的根本。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活得精彩,庸庸碌碌度日是自己的選擇,蹉跎了流年,也耽誤了自己。
命運捉弄、天道不公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或許某些人恰巧在經受著,備受折磨,但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內心整頓好並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明確自己的追求,就會有力量衝破自設的障礙、打破現狀活出想要的人生。
~我是蘼語經典,解讀張愛玲情感造勢下的人性多面,讓經典成就精彩人生,歡迎大家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