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是充滿好奇,雖然年齡不大,但也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伴隨而來的就是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嫉妒心理,聽起來,嫉妒心理好像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如果全面認識這件事,還真不是一件壞事。
一個周末,我正好休假,之前答應過我的侄子帶他去遊樂場。正當我們玩到過山車的時候,侄子突然轉頭就走了,我們可是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了,不知道原因,我便追上去問他。問了好久,他才說出原因,是遇見了他的的同桌小明。侄子一開始看了他好久,倆人對視以後,那個男孩給了侄子一個白眼,隨後小明一臉冷淡地盯著我們,然後就離開了,招呼也沒打。我十分納悶,怎麼兩個孩子之間好像有很大的隔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矛盾,侄子平時性格很好的。
於是了解了事情真正的原因。侄子說:以前小明在學校會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最近我進步挺大的,課下也經常去跟他一起去找老師問題,最近老師沒有表揚他,而是讚揚我最近學習很認真,作業得正確率很高。然後小明就開始不願意跟我玩了。"聽完之後,我就明白了,原來是小孩子的嫉妒心理惹的禍。
有一項研究表明,寶寶最早在3個月時就會表現出"吃醋"的行為,2歲左右會逐漸顯露嫉妒、驕傲等較為複雜的心理。所以,這種行為在孩子之間,常常表現為得不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表揚而對被表揚者產生了惡意嫉妒的敵對,厭噁心理,家長首先要學會撤銷對嫉妒的誤解,正確的去引導孩子。
其實「嫉妒之心」沒您想的那麼壞,你全面認識過嗎?一說到"嫉妒"一詞,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就是含有貶義的,就是一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感覺,明知道別人有一方面優於自己,但是心裡因為虛榮和自我認可的需要,並不想去承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從而在心裡不是讚美,傾佩,反而產生了一種怨恨、排斥的敵對心理。
在《心理學大詞典》對嫉妒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嫉妒是與本體他人比較的時候,發現自己在才能、權利、身份地位,金錢名譽或境遇等方面比不上他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生氣、自卑,自我否定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
正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嫉妒之心,也難免存在,因為每個人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總是比實際能力要高,但是恰巧每個人存在優勢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都覺得孩子心中只要一有嫉妒心理,就會不受歡迎,心裡不平衡,擔心孩子會產生心理疾病。事實上,嫉妒心理也並非全都是消極的,有智慧的父母總會教會孩子怎樣去接納這種心理。
當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時,父母要理解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是馬上進行絕對的否定和抵觸,而是首先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分析原因,看看孩子看看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判斷孩子的嫉妒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嫉妒。有一種"嫉妒"叫做善意嫉妒,即面對別人的優秀,心裡有一種不服的感覺,這就會增加人們為了得到嫉妒目標的渴望,然而卻不會產生惡意嫉妒的敵意,反而激勵寶寶向著目標邁進。
所以,家長在做判斷的時候也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哦。我們要認識到嫉妒心理得兩面性,做到真正的為孩子考慮,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善意的嫉妒」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1 、幫助孩子突破認知局限。心理學家vandeVen 提出了嫉妒類型理論,分為兩大類型,即善意嫉妒和惡意嫉妒。心理學家們認為,善意嫉妒的人,在心理上,更有自我批判意識,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總結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找到嫉妒對象的時候,會想辦法突破現有的困難,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努力把自己變得和奮鬥目標一樣優秀,來彌補自己心裡的空缺和自我懷疑。
2 、增強孩子得競爭意識。嫉妒心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從比較中得出來的,既然有比較劉有競爭,但是孩子具有競爭意識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現在的社會就是競爭的社會,在嫉妒心裡的驅使下孩子會變得更強好勝,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
3 、讓孩子正確認識體力的不足,進行有效改正。說白了,嫉妒心理的根源是相形見絀,進而心裡不舒服,但是這種相形見絀,更是自我認識的過程,讓孩子不會變的自負,經常自省的人無論在人品上,還是工作學習上都不會很差的。
所以,凡事,有利有弊,家長要學會引導著孩子去趨利避害,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家長應學會將「惡意」轉化為「善意」,讓嫉妒助孩子成長!1 、家長適度給予誇讚。尼採在《道德的系譜》中說:"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所以,太搞不清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肯定,多讚美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堅定的去堅持對的事情,自覺避開錯的事情。
2 、引導孩子思考自我的真正需要。《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角,在別人都看到了地上滿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見了星星。所以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擁有一個東西,給孩子內心產生的效用價值是不一樣大的,認識自我,滿足自身需求才是快樂所在,也是追求的人生價值所在的地方。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的角色更像是以為引路人,任何事情都是對立的,所以理性對待,教會孩子的是理智思維方式,而不是單純的化惡意為善意。
孩子有「嫉妒心」?聰明父母懂得轉化,讓嫉妒「助」娃優秀成長
孩子天性是充滿好奇,雖然年齡不大,但也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伴隨而來的就是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嫉妒心理,聽起來,嫉妒心理好像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如果全面認識這件事,還真不是一件壞事。
一個周末,我正好休假,之前答應過我的侄子帶他去遊樂場。正當我們玩到過山車的時候,侄子突然轉頭就走了,我們可是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了,不知道原因,我便追上去問他。問了好久,他才說出原因,是遇見了他的的同桌小明。侄子一開始看了他好久,倆人對視以後,那個男孩給了侄子一個白眼,隨後小明一臉冷淡地盯著我們,然後就離開了,招呼也沒打。我十分納悶,怎麼兩個孩子之間好像有很大的隔閡,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矛盾,侄子平時性格很好的。
於是了解了事情真正的原因。侄子說:以前小明在學校會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最近我進步挺大的,課下也經常去跟他一起去找老師問題,最近老師沒有表揚他,而是讚揚我最近學習很認真,作業得正確率很高。然後小明就開始不願意跟我玩了。"聽完之後,我就明白了,原來是小孩子的嫉妒心理惹的禍。
有一項研究表明,寶寶最早在3個月時就會表現出"吃醋"的行為,2歲左右會逐漸顯露嫉妒、驕傲等較為複雜的心理。所以,這種行為在孩子之間,常常表現為得不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表揚而對被表揚者產生了惡意嫉妒的敵對,厭噁心理,家長首先要學會撤銷對嫉妒的誤解,正確的去引導孩子。
其實「嫉妒之心」沒您想的那麼壞,你全面認識過嗎?
一說到"嫉妒"一詞,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就是含有貶義的,就是一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感覺,明知道別人有一方面優於自己,但是心裡因為虛榮和自我認可的需要,並不想去承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從而在心裡不是讚美,傾佩,反而產生了一種怨恨、排斥的敵對心理。
在《心理學大詞典》對嫉妒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嫉妒是與本體他人比較的時候,發現自己在才能、權利、身份地位,金錢名譽或境遇等方面比不上他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生氣、自卑,自我否定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
正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嫉妒之心,也難免存在,因為每個人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總是比實際能力要高,但是恰巧每個人存在優勢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都覺得孩子心中只要一有嫉妒心理,就會不受歡迎,心裡不平衡,擔心孩子會產生心理疾病。事實上,嫉妒心理也並非全都是消極的,有智慧的父母總會教會孩子怎樣去接納這種心理。
當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時,父母要理解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是馬上進行絕對的否定和抵觸,而是首先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分析原因,看看孩子看看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判斷孩子的嫉妒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嫉妒。有一種"嫉妒"叫做善意嫉妒,即面對別人的優秀,心裡有一種不服的感覺,這就會增加人們為了得到嫉妒目標的渴望,然而卻不會產生惡意嫉妒的敵意,反而激勵寶寶向著目標邁進。
所以,家長在做判斷的時候也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哦。我們要認識到嫉妒心理得兩面性,做到真正的為孩子考慮,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善意的嫉妒」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
1 、幫助孩子突破認知局限。心理學家vandeVen 提出了嫉妒類型理論,分為兩大類型,即善意嫉妒和惡意嫉妒。心理學家們認為,善意嫉妒的人,在心理上,更有自我批判意識,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總結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找到嫉妒對象的時候,會想辦法突破現有的困難,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努力把自己變得和奮鬥目標一樣優秀,來彌補自己心裡的空缺和自我懷疑。
2 、增強孩子得競爭意識。嫉妒心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從比較中得出來的,既然有比較劉有競爭,但是孩子具有競爭意識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現在的社會就是競爭的社會,在嫉妒心裡的驅使下孩子會變得更強好勝,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
3 、讓孩子正確認識體力的不足,進行有效改正。說白了,嫉妒心理的根源是相形見絀,進而心裡不舒服,但是這種相形見絀,更是自我認識的過程,讓孩子不會變的自負,經常自省的人無論在人品上,還是工作學習上都不會很差的。
所以,凡事,有利有弊,家長要學會引導著孩子去趨利避害,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家長應學會將「惡意」轉化為「善意」,讓嫉妒助孩子成長!
1 、家長適度給予誇讚。尼採在《道德的系譜》中說:"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所以,太搞不清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肯定,多讚美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堅定的去堅持對的事情,自覺避開錯的事情。
2 、引導孩子思考自我的真正需要。《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角,在別人都看到了地上滿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見了星星。所以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擁有一個東西,給孩子內心產生的效用價值是不一樣大的,認識自我,滿足自身需求才是快樂所在,也是追求的人生價值所在的地方。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的角色更像是以為引路人,任何事情都是對立的,所以理性對待,教會孩子的是理智思維方式,而不是單純的化惡意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