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弘
願我今後給你更多的愛,更多的照顧,這樣我才能報答你。——馮亦代
有人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有人說愛情就像一杯醇香的葡萄酒,初初入口時有些苦澀,中間又加入一絲酸澀,但最多的還是回甘,也正因為這種種原因愛情被譽為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人是擁有七情六慾的,最能觸動這情感的來源便是愛情,它讓人的生命變得鮮活起來。
近代的社會仍舊殘存著舊封建的陋習,男子三妻四妾似乎是常事,感情在他們眼裡彷彿一文不值。但始終有一些人嚮往天鵝般的愛情,一生忠誠一人至死不渝,馮亦代就是如此,他的一生只忠誠於他的妻子一人。
馮亦代,出生於美麗的浙江杭州。剛出生時的他是不幸的,因為僅僅與母親相處了一個月的時間,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從古至今,心理學上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母親的話,他的內心就缺乏一種叫做柔情似水的情感。但馮亦代卻不是如此,他是一個翻譯家的同時還是一個散文家,但這也已經是後話了。
不過從小時候起,馮亦代便熱愛學習,大學時考取上海滬江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專業。其實,歷史上初建大學的初心便是能夠進行開放自由的教育,在這個象牙塔一樣的地方,就像當時上帝開創的失樂園一樣,學生們能夠在裡面盡情的揮灑青春與喜愛,因此才能夠有機會出現如此多的社團來開拓人的學識,而馮亦代當時就加入英文劇社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英文劇社的創建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是積極的,因為自從西方國家以一種殘暴的當時打開國門,也一併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文的學習在當時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社團里會湧現出無數的青年才俊,他們大多會擁有共同的理想。正是在這個時候,馮亦代遇到了自己以後的妻子鄭安娜。
愛情中有一種言論,就是能夠在一起的人身上會有一種磁場,當兩個人一見面時,磁場的效果就出現了,而馮亦代和鄭安娜就是這樣。兩個人相識於英文劇社,在長久的相處中,慢慢被對方的才華所吸引。所謂志同道合的人最終會走同一條路,既然已經註定要走同一條路了,那麼兩個人可以一起相攜奮鬥。就這樣,馮亦代和鄭安娜相戀了。不久之後,便走上婚姻的旅程。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說過,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但對於馮亦代和鄭安娜卻不是如此,婚姻彷彿只是讓兩個人能夠永遠在一起的諾言。婚後的鄭安娜一心幫助馮亦代翻譯書籍,也出版了很多書,類似於《年輕的心》和《青春的夢》就是兩人一起出版的。
就這樣相攜有過五十二個年頭,鄭安娜病倒了,只留馮亦代在這個世界孤單的活著。愛情起始於那一秒的心動,五十二年的婚姻生活早已將兩個人變成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親人。一方的離世對於另一方來說想必是脫骨扒皮一般的疼痛。
《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就是馮亦代對於鄭安娜深切懷念的體現,信中的文筆不是那麼華麗,彷彿在娓娓道來馮亦代最近的一些經歷,但這些經歷的背後常常是夫妻二人每天的日常。佛教中稱最不能救贖的便是固執,但馮亦代好像只有這樣能夠減少一些妻子離去的悲傷。
可能在馮亦代的心中生活可能就這樣平淡無波的過下去了,但這時他遇到了黃宗英。兩個人的結合不像是尋常夫妻一般的愛情,反倒是知己一樣的心心相印。
年輕時的黃宗英是一名演員,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她與馮亦代一樣,在年輕時遇到自己珍愛一生的伴侶,但不幸的是伴侶趙丹也早自己一步去世了。
其實,他們兩人很早便認識,各自結婚後也會發來一些問候。直到兩人的伴侶相繼離世後,來往的書信便多了起來,不過大多是互相安慰的話語。信中的兩人彷彿知己一般,有時聊一聊翻譯的事情,有時聊一聊文學方面的事情,更有時聊一聊子女成長的問題。
慢慢地,兩個人決定相攜走完剩下的旅程,當時馮亦代已經八十歲高齡,而黃宗英不過六十八歲。普通尋常人家一樣,這件事情被雙方的子女所阻攔,最終仍就拗不過老人家。
馮亦代和黃宗英婚後與婚前彷彿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書信的來往變成面對面的交談。兩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閑適,經常一前一後地坐在自己的桌子前做著屬於自己的工作,稍感累時常扭頭互相交談一番,到了晚上的時候還會出去散散步。
1996年時,馮亦代突發腦血栓,整個人幾乎離不開自己的病床。而黃宗英一直陪伴他左右,不辭辛苦地照顧他。在黃宗英的照顧下,馮亦代確實慢慢好起來了。不過好景不長,僅僅三年過後,馮亦代的病情就惡化,不久便去世了。馮亦代去世後留下遺囑,他希望可以和自己髮妻的骨灰合在一起撒向大海。
有人可能會為黃宗英報不平,但馮亦代只是履行了對於自己原配的諾言。感情就是如此哪有先後之分,哪有道理可言。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馮亦代是深情的,他幾乎用自己的一生守候他的妻子。鄭安娜也是幸福的,遇一人白首,終一人到老。
她做到了,所幸她的伴侶也如她一般,人一生追求的可能也不過如此。風雲詭橘的社會能有這樣一份感情,其實是不容易的,馮亦代一生貢獻於我國的翻譯事業,許多國外的著作從他手中傳播到我國,他對於我國文化的貢獻也是值得稱讚的。
晚年共度餘生,終抵不過原配,丈夫留下遺囑,完成對髮妻的承諾
文/盛弘
願我今後給你更多的愛,更多的照顧,這樣我才能報答你。——馮亦代
有人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有人說愛情就像一杯醇香的葡萄酒,初初入口時有些苦澀,中間又加入一絲酸澀,但最多的還是回甘,也正因為這種種原因愛情被譽為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人是擁有七情六慾的,最能觸動這情感的來源便是愛情,它讓人的生命變得鮮活起來。
近代的社會仍舊殘存著舊封建的陋習,男子三妻四妾似乎是常事,感情在他們眼裡彷彿一文不值。但始終有一些人嚮往天鵝般的愛情,一生忠誠一人至死不渝,馮亦代就是如此,他的一生只忠誠於他的妻子一人。
馮亦代,出生於美麗的浙江杭州。剛出生時的他是不幸的,因為僅僅與母親相處了一個月的時間,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從古至今,心理學上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母親的話,他的內心就缺乏一種叫做柔情似水的情感。但馮亦代卻不是如此,他是一個翻譯家的同時還是一個散文家,但這也已經是後話了。
不過從小時候起,馮亦代便熱愛學習,大學時考取上海滬江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專業。其實,歷史上初建大學的初心便是能夠進行開放自由的教育,在這個象牙塔一樣的地方,就像當時上帝開創的失樂園一樣,學生們能夠在裡面盡情的揮灑青春與喜愛,因此才能夠有機會出現如此多的社團來開拓人的學識,而馮亦代當時就加入英文劇社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英文劇社的創建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是積極的,因為自從西方國家以一種殘暴的當時打開國門,也一併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文的學習在當時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社團里會湧現出無數的青年才俊,他們大多會擁有共同的理想。正是在這個時候,馮亦代遇到了自己以後的妻子鄭安娜。
愛情中有一種言論,就是能夠在一起的人身上會有一種磁場,當兩個人一見面時,磁場的效果就出現了,而馮亦代和鄭安娜就是這樣。兩個人相識於英文劇社,在長久的相處中,慢慢被對方的才華所吸引。所謂志同道合的人最終會走同一條路,既然已經註定要走同一條路了,那麼兩個人可以一起相攜奮鬥。就這樣,馮亦代和鄭安娜相戀了。不久之後,便走上婚姻的旅程。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說過,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但對於馮亦代和鄭安娜卻不是如此,婚姻彷彿只是讓兩個人能夠永遠在一起的諾言。婚後的鄭安娜一心幫助馮亦代翻譯書籍,也出版了很多書,類似於《年輕的心》和《青春的夢》就是兩人一起出版的。
就這樣相攜有過五十二個年頭,鄭安娜病倒了,只留馮亦代在這個世界孤單的活著。愛情起始於那一秒的心動,五十二年的婚姻生活早已將兩個人變成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親人。一方的離世對於另一方來說想必是脫骨扒皮一般的疼痛。
《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就是馮亦代對於鄭安娜深切懷念的體現,信中的文筆不是那麼華麗,彷彿在娓娓道來馮亦代最近的一些經歷,但這些經歷的背後常常是夫妻二人每天的日常。佛教中稱最不能救贖的便是固執,但馮亦代好像只有這樣能夠減少一些妻子離去的悲傷。
可能在馮亦代的心中生活可能就這樣平淡無波的過下去了,但這時他遇到了黃宗英。兩個人的結合不像是尋常夫妻一般的愛情,反倒是知己一樣的心心相印。
年輕時的黃宗英是一名演員,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她與馮亦代一樣,在年輕時遇到自己珍愛一生的伴侶,但不幸的是伴侶趙丹也早自己一步去世了。
其實,他們兩人很早便認識,各自結婚後也會發來一些問候。直到兩人的伴侶相繼離世後,來往的書信便多了起來,不過大多是互相安慰的話語。信中的兩人彷彿知己一般,有時聊一聊翻譯的事情,有時聊一聊文學方面的事情,更有時聊一聊子女成長的問題。
慢慢地,兩個人決定相攜走完剩下的旅程,當時馮亦代已經八十歲高齡,而黃宗英不過六十八歲。普通尋常人家一樣,這件事情被雙方的子女所阻攔,最終仍就拗不過老人家。
馮亦代和黃宗英婚後與婚前彷彿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書信的來往變成面對面的交談。兩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閑適,經常一前一後地坐在自己的桌子前做著屬於自己的工作,稍感累時常扭頭互相交談一番,到了晚上的時候還會出去散散步。
1996年時,馮亦代突發腦血栓,整個人幾乎離不開自己的病床。而黃宗英一直陪伴他左右,不辭辛苦地照顧他。在黃宗英的照顧下,馮亦代確實慢慢好起來了。不過好景不長,僅僅三年過後,馮亦代的病情就惡化,不久便去世了。馮亦代去世後留下遺囑,他希望可以和自己髮妻的骨灰合在一起撒向大海。
有人可能會為黃宗英報不平,但馮亦代只是履行了對於自己原配的諾言。感情就是如此哪有先後之分,哪有道理可言。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馮亦代是深情的,他幾乎用自己的一生守候他的妻子。鄭安娜也是幸福的,遇一人白首,終一人到老。
她做到了,所幸她的伴侶也如她一般,人一生追求的可能也不過如此。風雲詭橘的社會能有這樣一份感情,其實是不容易的,馮亦代一生貢獻於我國的翻譯事業,許多國外的著作從他手中傳播到我國,他對於我國文化的貢獻也是值得稱讚的。